Motion Speeches

就 “促請政府撤回‘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 及要求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先生下台” 議案發言

 

主席:

        德育及國民教育,無論中外都有類似事例,並非香港特區政府獨創。例如,英國在1989年已成立專門基金會 Citizenship Foundation,旨在「培育年輕人的公民技能,及其對法律、民主和公共生活的知識和瞭解」。英國教育當局在1990年已將公民教育列入國家課程,在2002年更列為中學法定基礎科目〈a statutory Foundation Subject〉,成為必修課程。至於本國例子,我最近看了一本書,名為《老課本 新閱讀》,內容主要關於民國時期的小學課本。該書附有世界書局民國二十二年〈即1933年〉版,初級小學學生用的《模範公民》手冊的第八冊。這本手冊的封面印有一段「願辭」:「我願遵守中國公民規律,使我身體強健,道德完全,做一個中國的好公民,準備為社會國家服務。」這正是當時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的主旨。

        陳家洛議員在修正案中提到,「培養下一代的獨立思考和建立他們的普世價值,對維護香港的核心價值至為重要」。關於這點,本人十分認同;但我並不覺得,這些原則與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有甚麼矛盾。事實上,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的課程宗旨正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及自主能力,使他們明辨是非,能夠作出情理兼備的價值判斷,並建立個人抱負及理想,對家庭、社群、國家與世界作出承擔及貢獻。」

        問題在於,社會必須經過充分的諮詢、討論,就德育及國民教育的主要內容及推行方式,取得大致共識,才可以落實。

        如果貿貿然認為「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是現屆特區政府匆匆推行,甚至質疑其帶有洗腦目的,恐怕與客觀現實不符,對特區政府及公務員團隊亦不公道。上一屆特區行政長官曾蔭權在《2010-11 施政報告》中提出,設立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幫助學生養成良好品德和國民素質。對於這個課程宗旨,相信很多人都不會反對,因此,當時社會未見有強烈的反對聲音。政府於是開展一系列工作,包括成立一個有各方人士參與的「德育及國民教育專責委員會」,又收集不同持份者的意見,於2011年5月公佈《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諮詢稿》,隨即進行了4個月的課程諮詢;修訂後的課程指引於2012年4月公佈,教育局接著通知學校相關安排及支援措施,並且於8月向學校發放「德育及國民教育支援津貼」。由此可見,有關方面花了不少時間和資源,去推動這個項目,並非急就章;但可惜,其中仍有不少引起抨撃的具體內容,如有些帶偏頗的教材等問題。

        我認為特區政府確實有必要反思整件事情,虛心聆聽反對者的意見,從中吸取經驗教訓。但如果說現屆特區政府在這件事上完全漠視民意,甚至要求相關官員問責下台,卻不是公正的判決。事實上,當德育和國民教育引起頗大爭議之後,為免對社會造成嚴重分化,特區政府曾不斷嘗試採取各種合適措施,包括成立以胡紅玉女士為主席的「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委員會」,進行不設任何前提的探討。特區政府最終亦接納該委員會的建議,正式擱置課程指引。

        我認為,國民教育最重要的是讓同學認識「史實」和「事實」,讓同學分析、思考。至於同學是否有對國家民族之情,是同學的自發判斷,不需靠外力灌輸。因此,我也認為香港應推行完整的中國歷史課程。我讀中學的年代,中一至中五都上中史課,中一從三皇五帝開始學習中國歷史,然後越高年級越近代,內容也越複雜,這本身就是很好的國民教育課程。

        我和不少業界朋友都希望,隨著這次德育及國民教育風波告一段落,能夠重建社會上的互信。

         主席,本人謹此陳辭。

"

立法會盧偉國議員 博士 工程師 (工程界)
Legislative Council Ir Dr Hon Lo Wai Kwok (Functional Constituency -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