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港鐵宣佈於本月31日起推出即日第二程車費九折優惠,以取代目前「搭十送一」優惠,不少市民可能更加關注港鐵的票價調整機制如何有效運作。
近日立法會曾就此進行相當熱烈的辯論,這確實是重要的民生議題,因為港鐵是很多市民每日工作、上學、生活的主要交通工具。但相關討論需要採取適當的平衡觀點,綜合考慮各持份者的利益,除了廣大市民作為港鐵乘客的利益,也應包括港鐵眾多小股東作為投資者的利益,否則,容易流於偏頗及變得政治化。
可加可減機制 客觀而透明
港鐵現行的「票價調整機制」(Fare Adjustment Mechanism,簡稱FAM)得來不易,是當年經過社會和立法會廣泛討論,獲得共識,而後形成的機制。在港鐵公司及九廣鐵路公司於二零零七年十二月合併之前,港鐵是擁有票價自主權的。在討論合併的過程中,港鐵應政府要求,以一個相對較為客觀、具透明度及以方程式計算的FAM,來釐訂日後票價調整的幅度,取代港鐵原有的票價自主權。政府又相應與港鐵簽訂具有法律效力的《營運協議》,港鐵承諾在實施新票價時,須向政府提交兩份獨立專家簽發的證明書,證明有關的票價調整符合FAM規定,並通知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及交通諮詢委員會。
至於FAM現時的方程式,是根據政府公佈的公開數據計算,包含的元素有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及運輸業名義工資指數的變動,以及一個預先設定數值的生產力因素:
整體票價調整幅度 = 〈0.5 x 綜合消費物價指數變動〉+〈0.5 x 工資指數變動〉- 生產力因素〈二零一三年前設定為0%,由二零一三年起設定為0.1%〉
可檢討公式 不應交行會審批
由此可見,FAM是一個相對客觀、透明和清晰的機制,是社會共識的產物。當然,這並非表示現行的FAM完美無瑕。具體計算方程式可以而且應該定期調整。事實上,根據政府與港鐵的《營運協議》,任何一方每隔五年都可以要求檢討FAM。據了解,政府剛於十月底完成相關的公眾諮詢,預期明年初就會完成檢討。
我十分贊成趁此機會,全面檢討現行的FAM。例如,值得考慮在方程式內加入可量化的數值或指標,以便容納一些合適的因素,包括通脹幅度、市民的負擔能力及港鐵公司的整體利潤水平等,令到這個機制更加緊貼和反映社會民生和經濟發展現況。
有議員提出,應按現行方程式計算所得的票價調整幅度,交由行政會議審批,而後者有權作出最後的調整。我認為這是脫離了FAM訂立的宗旨的。我們應重視公認的機制,以免年復一年地把票價釐訂變成政治爭拗。
也有議員建議,政府作為港鐵大股東,有很多事情可做,例如以港鐵公司的非鐵路收入,設立票價穩定基金。但是,儘管政府是港鐵大股東,卻不等於它可隨意改變港鐵的營運方針。說到底,港鐵是一家上市企業,既要向市民提供安全、可靠、優質及可負擔的鐵路服務,亦需按商業原則運作。政府這個大股東不能不顧及其他小股東的利益,也必須公平對待其他小股東,否則有可能招惹非議甚至引致法律訴訟。
還有議員提出,政府應全數購回港鐵餘下的23.2% 股份。其實,早前立法會曾經就要求政府回購領匯股份進行詳細辯論,顯示類似建議不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總之,港鐵票價調整必須顧及經濟民生和各方權益,以取得廣泛的社會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