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提升高等教育質素 防止教育盲目產業化〈刊載於2012年12月29日《星島日報》〉

        近期某些大學附屬學院發生超額收生風波,引發社會對教育產業化的反思。前任行政長官於二○○九年施政報告中提及教育產業化,希望藉此提升香港的區域教育樞紐地位。傳統上,教育定義為非牟利的社會服務,有其公益屬性,當「教育產業」被確認為優勢產業之一,難免引起藉教育牟利的猜測。到底,教育能否全面產業化?香港高等教育現時面對的困難是什麼?

學額不足 窒礙本港發展

        有批評者認為若教育產業化,勢必遵循市場規律,追求自身的最大效益,變成“單純財政視角的教育改革”。參考某些國家拓展“教育產業”的經驗,雖然能產生穩定的經濟效益及本土就業機會,卻衍生了很多合法認可卻質素成疑的「學店」,影響了整體高等教育的聲譽。

        教育產業化原意為改善政府治理教育的方式,通過引入市場機制配置資源,提升高等教育的活力、質量和效率。主要是增加非政府對高等教育的投資;加強大學與工商界的聯繫;加強私立大學或自資高等教育的角色和作用。歐美有不少著名的私立大學,享有崇高的學術地位,雖然學費高昂,但外地學生趨之若鶩,足以證明教育可以是高質素而同時是優勢產業。香港的大學在亞洲區有很高聲譽,甚受海外和內地學生歡迎。所以,社會的關注焦點應該是,繼續提升本地教育質素,防止教育盲目產業化。

         政府推行教育產業,原意也是希望通過自負盈虧的自資專上教育,滿足學額需求,但與社會的要求,顯然有相當距離。事實上,大學教育普及與城市競爭力關係密切,世界經濟論壇發表最新競爭力報告指,香港大學生佔人口比例的排名低至第五十三位,香港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更受制於科研及工程人才不足。可見學額不足,不但影響人力資源質素,也阻礙本港日後發展。政府有必要進一步增加大學資助學士學位課程學額,及增加資助副學位;同時要促進私立大學及由政府資助的大學和職業訓練局(VTC)的合理發展。而發展高質素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課程,也非常重要。

        除了學額不足外,宿位不足問題近年也愈見惡化。據教育資助委員會資料顯示,至二○一三年,八大院校仍欠缺逾五千個宿位。不少學生要“屈蛇”,甚至住劏房,根本無法照顧本地或非本地學生的住宿需求,亦影響了本港院校的國際化。政府應聯同教資會、各院校,共同尋找更多土地興建宿舍,以確保實現每名學生「四年一宿」的目標。

鼓勵院校自我增值 推動科研

        此外,政府應鼓勵院校創新研發,讓科研與產業結合,而政府與企業也應出資,帶動官、產、學、研合作,讓人才、科技與經濟有效連結,尤其促進香港和內地大學與企業在研發上的優勢互補,使院校能自我增值,提高科研水平,推動科技創新,帶動香港知識型經濟的發展。

        本港高等院校在國際上各種排名榜中一向地位不低,這是長期努力的結果。我們需要深入、全面、客觀而公正的檢討,以制定長遠的教育政策,使本港高等教育步向國際化的同時,亦提升院校學術水準及質素,真正成為優質產業,培育人才,增加香港競爭力。

立法會盧偉國議員 博士 工程師 (工程界)
Legislative Council Ir Dr Hon Lo Wai Kwok (Functional Constituency -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