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tion Speeches

就“關注西九文化區計劃開支”議案發言

主席:

           西九文化區計劃經過多年籌劃,上屆特區政府於2007年施政報告列為「十項重大基建工程」之一,旨在建立一個面積達40公頃的綜合文化藝術區。2008年,立法會通過了一筆過的216億元撥款申請,西九文化區管理局相應成立。經過一番波折,到了2011年3月,西九管理局選取了「城市中的公園」概念圖則作為主體方案,西九發展圖則草圖於本年1月獲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核准。整個計劃將分為兩個階段發展,第一階段設施將於2015至2020年落成,第二階段設施則會在2020年之後落成。

     從以上的簡略回顧,大家亦不難了解,西九計劃規模巨大,工程複雜,由策劃、設計、招標、施工,到所有設施落成,將跨越十多二十年。根據本人從事工程管理的經驗,大型工程的開支預算都是基於一系列的假設。若任何一項主要假設,例如投資回報、通脹率、設施的最終設計、施工的營運成本等發生變化,建造成本可能有極大的變動幅度,若硬性規定要按原來的開支預算落實,無疑是「刻舟求劍」。

      另一方面,不少社會人士擔心,西九計劃有可能變成「財政黑洞」。據傳媒披露,西九整體成本已由216億元上升至470億元,即增加了117%。以將於2016年落成的第一階段設施之一的戲曲中心為例,其建築費已由預算的13億元猛增至27億元。事實上,西九的216億元整體造價是基於撥款當年的價格計算,數年來一些外在因素已發生轉變。例如,根據政府的建築工程投標價格指數,在過去六年建築成本增加了接近一倍。另外,西九概念圖則中建議的地庫設施、資訊及通訊科技配套等,亦難免增加建築成本,這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不難預計,西九其他項目的預算建築費同樣面對上升的壓力。社會人士不免擔憂:西九最終「埋單」的金額到底需要多少?假如無法找到有效的開源節流措施,有關方面是否將被迫「睇餸食飯」,以致原來規劃的文化藝術設施被迫減少,工程進度亦被拖慢,令公眾和文化界對該計劃的期望落空?

     主席,以目前的社會政治氣候而論,單純靠政府追加撥款以應付西九計劃的超支,恐怕並不容易。我認為,西九管理局既然負責管理和營運本港有史以來最龐大的文化藝術設施,必須設立一套財政監管機制,提升經濟效益,並增加財政透明度。除要求增加撥款外,可採取的措施包括:

     〈1〉制訂更有效的整體成本控制方案,在落實工程的不同階段,例如設計評審、招標安排、工程規模、建築選料等方面,加強成本效益和經濟效益。例如,考慮將一些設施的設計與建造合一招標,以節省工程成本與施工時間。

     〈2〉在西九規劃中應盡量採納一些環保設施,例如設立區域冷卻系統,達致節能減排和降低營運成本的目的,並促進該項目及其鄰近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3〉當局亦應該利用西九計劃去帶動西九文化區周邊海濱設施及各項道路交通配套的建設,以達致更好的協同發展效應。例如,可適當提高西九文化區1.81倍的地積比率。儘管賣地收益需上繳庫房,但擴大樓面可以增加區內人氣,有利於西九日後的營運和議價能力。

     〈4〉政府和西九管理局盡快重新審視整個項目的財務安排,訂立合理的撥款原則,適時向本會匯報西九計劃的落實進度及財政狀況,加強問責性,確保公帑的妥善運用及有效監管。

     〈5〉西九管理局也應盡量讓本地工程、建造等業界人士及文化藝術管理人員等,參與西九計劃各項設施的規劃、施工和管理。

     主席,面對種種質疑,西九管理局應該提出一套可行而令人信服的財政監管機制,以釋除社會人士對西九計劃變成「財政黑洞」的憂慮,並爭取各界包括本會同事的支持。當局應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按實際需要適當增加財政資源,以確保西九計劃能落實執行,以兌現對相關業界和廣大市民作出的承諾和期望,滿足本港在文化藝術方面的長遠基建及發展需要。

     主席,我是專業工程師,亦是業餘的文化、歷史、藝術和音樂愛好者,深感社會文化氛圍的推動,必須要硬件、軟件與人才相輔相成。我們一方面要關注香港文化硬體的建設,一方面要督促特區政府以有效的政策和措施,積極推動香港多元文化的發展和人才的培育。

     主席,本人謹此陳辭。

立法會盧偉國議員 博士 工程師 (工程界)
Legislative Council Ir Dr Hon Lo Wai Kwok (Functional Constituency -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