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tion Speeches

就“制訂長遠基建規劃,推動可持續發展”議案發言

議案措辭: 

鑒於全球經濟環境的變化,以及香港的發展需要和社會訴求,本會促請特區政府盡快制訂長遠基建規劃,妥善做好公眾諮詢,相應投放資源,確保適時提供充足的土地及各項基建配套設施,以提升香港作為區域經濟樞紐的功能,振興經濟和促進就業,營造優質環境和綠色生活,推動可持續發展,並為新一代向上流動創造更多機遇。

 

Wording of motion:

That, given the changes in the global economic environment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needs and social aspirations in Hong Kong, this Council urges the SAR Government to expeditiously formulate long-term infrastructure planning, properly conduct public consultation, correspondingly allocate resources, and ensure the timely provision of adequate land and various supporting infrastructure facilities, so as to enhance the functions of Hong Kong as a regional economic hub, boost the economy and promote employment, bring forth a quality environment and green living,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reate more opportunities of upward mobility for the new generation. 

 

 

【主體發言】

主席:

     我動議通過印載於議程內的題為「制訂長遠基建規劃,推動可持續發展」的議案。

      香港自回歸以來,由於規劃失衡和政治爭拗等因素,本地基建工程時多時少,以致有「一時飽死, 一時餓死」之嘆。對工程業界來說,工程多的時候,由工程師到建築工人都不足夠,工程少時則造成失業、開工不足等問題,說「一時做死, 一時餓死」更為貼切。不少朋友都憂慮十大基建完成後,基建工程規模會大幅減少,影響本港經濟的持續發展。大型基建工程包括很多環節,每個環節都涉及不同的專業人士和不同的工種,要有長遠規劃和各種資源配合。因此,政府必須制訂長遠的,至少二、三十年的基建規劃藍圖,以免因工程量不足,失業飆升;或因太多工程同步進行,造成人力資源短缺及建造成本大幅上漲等惡果。

     主席,關於基建項目的策略規劃在香港有相當歷史。港英政府於1984年制訂「全港發展策略」,其後作過多番修訂。而特區政府則在2007年10月公佈《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最後報告,簡稱「香港2030研究」,旨在「制定一個長遠的規劃策略,作為香港日後發展和策略性基礎建設的指引」。當中提及的一些規劃,包括港珠澳大橋、新界東北新發展區等,都納入「十大建設計劃」,顯示先前的規劃是有具體成果的,也證明長遠基建規劃絕對不容忽視。

     儘管如此,從2007年到現在,香港的內外環境都發生了不少變化。

     以外部環境而論,2008年出現的環球金融海嘯以及隨後的經濟衰退,導致美國等國家以所謂量化寬鬆手段應付,導致熱錢流竄,帶來資產泡沫風險。不過,一旦美國落實退市,全球各地將產生連鎖反應,包括熱錢流走,利率回升,樓價調整等,香港亦難免受到衝擊。

     以本港的發展需要而論,一方面,國家在2011年3月公佈「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支持香港在國家整體發展中繼續發揮重要作用,包括加快共建粵港澳優質生活圈的步伐,以及完善珠三角地區與港澳的交通運輸體系等。另一方面,區域競爭格局出現新的趨勢。中國社會科學院發佈的《2013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指出,內地城市與香港的發展差距逐漸拉近。值得注意的是,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已於9月成立,吸引外資及國際機構設立地區總部等,將為香港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

     在社會訴求方面,住屋問題已成為困擾公眾的首要民生議題,這是以往缺乏長遠規劃所造成的惡果之一。當局上一次制訂長遠房屋策略,是在1998年。如今,市民要求盡快改善居住質素,但短期可開發的土地有限,要做麵包卻苦無麵粉。同時,當局面對的社會訴求日趨複雜,填海和收地等傳統增加土地的方法,將面對越來越多的爭議和阻力。

     主席,面對這些挑戰,香港確有必要居安思危,根據自身的定位和策略,做好長遠基建規劃,既確保可持續發展,亦可因應外圍經濟逆轉而及時推出適當項目,以刺激經濟,保障就業,也有利於持續培育本地工程人才。

     在制訂長遠基建規劃方面,究竟社會對特區政府有什麼建議或期望呢?

     其一,是城市發展和人口政策。城市建設和基建規劃不單是指硬件,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軟件是人口政策。香港要持續發展的話,須確定我們的目標到底是一個多少人口的都會?相關的經濟支撐來自什麼?市民的生活應發展到什麼水平?這些問題的關鍵就是人口政策。我們的城市建設和基建規劃離不開一些最基本的長遠策略,包括人口增長、產業政策、經濟發展政策和持續發展政策等。因此,特區政府應設立專責人口政策規劃的執行架構,以推動短、中、長期的人口政策,據此制訂長遠的綜合城市規劃,人口分布,經濟活動分布和相關的基建規劃。

     其二,是土地規劃和房屋供應。這是整體城市規劃的重要一環,香港需要有足夠的長遠可用土地規劃,建立土地儲備,才可以從根本上解決本港房屋問題,以及發展本地經濟。特區政府應配合《長遠房屋策略》的公眾諮詢結果,制訂長遠的土地及基建規劃。在開發土地方面,我認為要有開放的心態和彈性的思維,採取多元化規劃方案,包括更改土地用途、收地、重建、重用已關閉的石礦場、落實發展新界東北和河套地區、在維港以外適度填海、開拓岩洞和地下空間的發展等。此外,當局應成立「大嶼山發展委員會」,加緊推動當地的規劃和配套建設,以帶動其周邊地區的房屋建設和經濟發展。

     其三,是交通和物流基建。為滿足持續增長的跨境運輸及提供增值服務, 香港極需要一套全面綜合的策略,包括配合日後落成的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和港珠澳大橋,完善跨境接駁網絡,及改善現有海、陸、空通道。同時,香港國際機場的硬件和軟件也急需提升。例如,若不及早建設第三條跑道的話,飽和點可能會很快就出現,以致削弱香港作為國際空運樞紐的地位,長遠更需考慮第三條跑道以後的發展策略。本港亦需要完善集體運輸鐵路網絡。一條新鐵路從規劃階段至工程開展到落實完成,要進行概念研究、可行性研究、初步設計、詳細設計、公眾諮詢、收集地區和各界人士的意見等一連串程序,同時亦須根據《鐵路條例》就相關方案進行法定刊憲,而若要政府撥款,須獲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批准,方能開展工程,完成整個項目往往需要十多年,因此,越早規劃越有利。目前本港正全速興建五條新鐵路,當中四條將相繼於明年及後年落成。後續還有什麼鐵路項目可以上馬呢?如果鐵路項目短期內無以為繼,本地鐵路基建工程將很快出現斷層。另外,隨著珠三角港口網絡日趨完善,本港港口硬件設施亦開始滯後,香港十號貨櫃碼頭經過十多年仍在研究階段,《香港港口發展策略2030年研究》原本預計在今年上半年完成,但至今仍未公佈。此外,物流業長期缺乏土地以建造相關設施,當局應盡快制訂屯門38╱49區供物流設施使用的具體時間表,以應付部分的土地需求。

      其四,是綠色基建和優質生活。香港雖號稱國際都會,但很多基本市政設施卻不合格。現時迫在眉睫的廢物處理問題,以及垃圾圍城的危機,正是以往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的惡果。所以在制訂長遠基建規劃時,必須顧及綠色基建,以便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以至生態保育之間,尋求適當平衢,締造優質生活圈。環保業也是香港六大優勢產業之一,我們應大力推動再生能源、先進焚化技術、潔淨水資源、節能減排、及低碳技術等領域的科研和應用。例如,當局應盡快作出規劃,在將要落成的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附近預留土地,增建儲油設施,用以儲存生化柴油,確保未來能夠滿足航運與物流業對清潔燃料的需求。同時,香港、廣東、澳門在2012年6月發佈了《共建優質生活圈專項規劃》,以促進環境保護和循環經濟的合作,特區政府應加緊協調規劃和落實。

     總之,要做好基建規劃就不能短視,也必須摒棄傳統「需求帶動」的規劃方式,轉向「供應帶動」的思維,強調前瞻性。同時要理順流程,推動政府和相關專業界別合作,以維持香港基建在區域的領先地位。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

     「城市發展、人口產業、土地規劃、優質生活,須面面兼顧;

     房屋供應、交通物流、綠色基建、人才培育,要事事配套。」

     主席,至於莫乃光議員的修正議案,實質上改變了焦點,縮窄了我在原動議強調的長遠基建規劃所應該涵蓋的全面範疇。所以,雖然我一向大力支持資訊科技發展,卻不能認同莫議員對本議案的修訂。稍後我會再作補充。

     主席,香港是七百多萬市民的家。香港必須力求可持續發展,為新一代創造更多向上流動的機遇,相信這是大家共同的願景。對於發展的具體方向或方式可以有不同意見,但縱有爭拗,家仍是家。要建設美好家園,離不開長遠的整體規劃,尤其離不開長遠的基建規劃。特區政府應該在「香港2030研究」的基礎上,盡快提出優化方案,啟動公眾參與,凝聚共識,然後按部就班落實。當局也必須確保政府內部有足夠的專業職系公務員編制及相配合的各種資源,務求有規劃、有政策、有人才、有資源落實。我深信,「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成敗與否,取決於事先的準備是否足夠。機遇從來只為有所準備的人預留。讓我們為建設更美好的香港家園共同努力,「持續基建,持續發展」。

     主席,本人謹此陳辭,呼籲議員同事支持我的原議案。

 

【就修正議案發言】

     主席,我多謝莫乃光議員就我的議案提出修訂。不過,正如本人先前發言時指出,莫乃光議員的修正議案,實質上改變了焦點,淡化和縮窄了我在原動議強調的長遠基建規劃所應該涵蓋的全面範疇。事實上,我一貫積極支持推動本港科技發展,本人曾一再透過不同方式,聯同科技業界朋友,促請特區政府盡早成立科技局,專責處理與科技發展相關的政策;長遠增加政府及企業的科技投資,提升科技投資佔本地生產總值的百分比,完善科技基建設施;為科技業界提供足夠土地發展,例如用以擴展區域數據中心;並要求政府在其採購政策中鼓勵本地科研,帶頭應用本地研發的科技產品等等。而且,長遠基建規劃以及相應的各項基建配套,往往要採用先進的現代資訊科技,例如採用智能保安系統、智能運輸系統、智能電網和通信網絡等,這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本人會建議莫議員以這些有關資訊科技的內容作為一個獨立的議案另行提出。

     主席,本人今天提出動議的主旨是促請特區政府盡快制訂長遠的整體基建規劃,推動可持續發展,因而我就不能不對莫議員的修訂內容有所保留,因為它實質上是不同的聚焦。本人希望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關注的是,涉及本港整體社會經濟民生發展所需的全面規劃。資訊科技基建固然重要,但卻是整體規劃中的一個分項,而不是全部。如果只著眼於莫議員所提及的修正內容,很有可能讓人「見樹不見林」,反而有違本人提出動議的初衷和宗旨,即要求當局制訂關乎城市發展、人口政策、產業政策、土地規劃、優質生活,房屋供應、交通物流、綠色基建、人才培育等內容的整體規劃,而絕非只限於資訊科技基建。

     我的原議案中,有「……提升香港作為區域經濟樞紐的功能,振興經濟和促進就業,營造優質環境和綠色生活,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字眼,其中的「可持續發展」從上下文理看,明顯是指整體的經濟民生各方面的可持續發展。莫乃光議員的修訂,刪除了「推動可持續發展」字眼,而加上「本會亦促請特區政府推動本地產業,包括資訊科技業界的可持續發展」的字眼。我認為實質上焦點和範圍都改變了。如果莫乃光議員以「資訊科技的發展」為題另行提出議案,我是會支持的。但如今的修訂卻導致我有關全面的「制訂長遠基建規劃,推動可持續發展」的議案改變焦點,就令我難以認同。我相信莫議員是理解我的分析的。

     主席,綜合上述的審慎考慮,我和經民聯的議員同事,今天只能就莫議員的修正議案投棄權票。我謹請各位議員同事支持我的原動議。

 

【最後發言答辯】

     主席,本議案是我在上年度立法會會期提交的,可惜排隊抽籤九次失利,未能提上議事堂。可幸能在本年度首次立法會會議上動議,我亦感謝議員同事們肯定這議題的重要性。

 

     就我的議案發言的議員同事,包括提出修訂的莫乃光議員,有32位。在辯論過程中,我聽到不少真知卓見,獲益良多。我衷心希望,透過我的動議,喚起社會各界的關注,集思廣益,督促特區政府盡快制訂長遠而全面的基建規劃,並切實而有序地推行,確保香港可持續發展。

 

     我謹請各位議員同事支持本議案。

立法會盧偉國議員 博士 工程師 (工程界)
Legislative Council Ir Dr Hon Lo Wai Kwok (Functional Constituency -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