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tion Speeches

就「2014年施政報告」致謝議案發言( 環節1: 經濟發展)

主席:

        行政長官梁振英先生在他任內發表的第二份施政報告中,提出一百六十多項具體措施,涉及範圍廣泛,而重點放在扶貧、安老、助弱、增加土地及房屋供應等民生問題,回應了社會的部分訴求,亦有助緩和本港貧富懸殊的矛盾。對於社會上仍有頗大爭議的一些議題,例如關於改變強積金與僱員長期服務金或遣散費的對沖機制,特首並沒有貿然下定論,則顯示了審慎務實的取態。然而,本人認為,這份施政報告至少在三個方面有所欠缺:其一,隨著社會福利開支持續上升,政府財政承擔的可持續性不容忽視。其二,對於如何促進經濟發展,施政報告並沒有提出具顯著實效的措施,更缺乏長遠而全面的產業政策。其三,對於中產人士當前的苦況和訴求,明顯不夠重視。這些問題有待特區政府明確回應,並值得社會各界深入探討。

        這份施政報告在扶貧、安老、助弱方面相當大手筆,包括首次推出「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以及將現時關愛基金的一些項目納入政府的恆常資助。據估計,社會福利開支每年將因此增加近二百億元。本來,在政府財力許可的情況下,幫助有需要的基層市民,是應有之義。然而,當局卻必須注意,這樣做有否偏離本港基本法所規定的理財原則,有否影響政府財政的可持續性。

        主席,按《基本法》第一百零七條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並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我認為,在考慮任何公共財政承擔,尤其是涉及經常開支時,必須對該條文以及特區政府的中、長期財政狀況作周全的考慮。當中值得強調的是公共收支要「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以免失去平衡。以二零一三/一四年度財政預算為例,政府總收入預計為四千三百五十一億元,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百分之二十左右。政府總開支與經常開支預計分別達到四千四百億元和二千九百一十三億元,這兩項開支的增幅都遠高於同期名義本地生產總值百分之五點五的預期增長。若與一九九七/九八年度香港特區政府剛成立時比較,這兩項開支的增幅分別超過一倍或接近一倍,顯示本港政府總開支與經常開支一直呈現持續增長的趨勢。

        如今,社會福利開支每年又需增加約二百億元,難免令市民產生種種疑慮和擔憂:其一,政府收入的主要來源是入息稅及利得稅,難以出現較大的增幅。而社會福利開支卻易放難收,即使香港經濟轉差,政府收入大幅下滑,經常開支也難以減少。同時,隨著人口老化,工作人口減少,稅收大有可能萎縮,社福開支卻反因安老、醫療等費用而飆升,香港將出現結構性財赤的預言就可能並非危言聳聽了。屆時,錢從何來呢?是向餘下的企業和納稅人加稅,或開徵新稅,削弱香港歷來因簡單稅制和低稅率而享有的競爭優勢?是持續動用財政儲備去應付,而不惜犧牲香港的金融和財政穩定?是大量發債,由下一代去償還?我認為,特區政府若決定增加某項較巨額的經常開支,不但要作出較具體和準確的預測和計算,也應該就財政承擔的可持續性釋除公眾的擔憂和疑慮。

        主席,即使解決了「錢從何來」的問題,公共理財還需平衡社會各方的訴求。一方面,需平衡各政策組別的需要。以二零一三/一四年度為例,社會福利、教育及醫療服務預計佔政府經常開支六成,約達一千七百億元,社會福利開支更高達五百六十億元,如今若再要大幅加碼,將會導致其他政策組別所佔的經常開支比率減少。另一方面,需平衡和兼顧各階層的利益。社會輿論普遍認為,今年的施政報告相對忽視了中產階層的訴求。儘管特首表示,只要香港經濟繼續發展,就能惠及中產,但畢竟望梅不能止渴,政府對中產階層面對的困難絕不應視而不見:中產人士稅務負擔重,享有的福利少,近年更要面對住屋負擔高企、工作和生活壓力大增等問題,甚至出現中產階層向下流的現象。我認為,政府必須在隨後的預算案中,提供稅務寬減和退稅等措施,以即時減輕中產人士的重擔。現時,香港的中產人口約佔社會的三成左右,長遠而言,特區政府應採納經民聯的建議,及早訂立目標,並配合政策措施,力求本港中產人口比例於十年內達到百分之五十或以上。此舉不但是為了追及世界先進地區的水平,同時亦有助於推動本港社會向上流動並促進社會穩定。

        主席,無論是長遠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還是推動社會向上流動,治本之道,惟有致力發展經濟。特首在施政報告中明言,他一直堅信民生和經濟不可偏廢,這與經民聯的核心理念可謂不謀而合。因為,只有經濟發展,水漲船高,政府收入持續穩定增長,才有可能從根本上解決社會福利等開支「錢從何來」的問題,建立惠及貧困老弱的安全網;也只有經濟發展,才可以持續提供優質的就業和創業機會,為社會各階層,特別是年青一代提供向上流動的機遇。本來,大家都合理地期待,特首對於經濟發展會提出更多具體的政策措施。很可惜,今年的施政報告對此顯然著墨不夠。儘管特首提到將配合港珠澳大橋通車而發展大嶼山「橋頭經濟」,又探討規劃發展「東大嶼山都會」等,但遠水難救近火,對於本地工商業界的各種燃眉之急和對發展前景的憂慮,例如改善大中小企的營商環境、提供新方向積極吸引外來投資、尋求新的經濟增長引擎,以及長遠而全面地提升香港的經濟競爭力等,的確著墨不多,令業界失望。究竟特區政府可以怎樣做呢?本人在去年九月曾致函特首,表達對二零一四年施政報告的期望,在產業發展方面著重提及兩點:其一,特區政府須制訂一套平衡而有視野的產業政策,確立清晰的政策願景和目標,進而從土地、稅務、資金、人才培訓、官產學研相結合等多方面,提供綜合配套;不但要鞏固支柱產業,包括金融、物流、旅遊及專業服務;而且要加快扶植新興產業,包括環保、創新科技、檢測及認證、文化及創意產業等,更要活化傳統產業,例如食品製造與加工等,令香港經濟可以朝著多元化、高增值的方向發展。其二,由於香港適合發展科技產業和網絡經濟,而科技產業也可以協助提升香港其他產業的競爭力,特區政府應加大投資科研,促進科技產業化,包括推動「科技成果商品化,商品產業化,產業國際化」。政府要以更靈活的政策措施,吸引業界擴大科技基建投資,完善移動互聯網和擴展區域數據中心。為了鼓勵企業進行研發,應給予企業研發資金兩倍至三倍扣稅,並改善目前科技研發資助的審批機制,方便企業申請。事實上,在本人當選議員以來,一直聯同工程和科技業界朋友,透過不同渠道促請政府盡早成立科技局,以制訂香港創新及科技發展的目標和政策。特首在施政報告中宣佈再次啟動成立「創新及科技局」,是積極回應業界的訴求。我期待各議員同事及社會各界鼎力支持,因為,善用科技有助於改善經濟及民生,提升各行各業的效益。

        當然,我和工程、科技、工商等業界的朋友亦期待,財政司司長在即將公佈的財政預算案中,貫徹和落實「應使則使」的原則,以財金政策進一步推動本港經濟發展,並積極投資於未來,以加強香港長遠的整體競爭力,並促進社會的向上流動,推動香港的可持續發展。

        主席,本人謹此陳辭,支持動議。

立法會盧偉國議員 博士 工程師 (工程界)
Legislative Council Ir Dr Hon Lo Wai Kwok (Functional Constituency -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