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
在本年度首次立法會會議上,本會通過我提出的一項動議,促請特區政府盡快制訂長遠而全面的基建規劃,確保適時提供充足的土地及各項基建配套設施,並切實而有序地推行,讓香港達致可持續發展。此外,本人提出的另兩項修正議案,分別促請當局制訂本港長遠的鐵路發展藍圖和推動大嶼山發展,均獲得通過。《2014年施政報告》對這些議會、業界和市民同樣關心的課題,有一些較實質的回應。不過,關鍵是相關的政策措施如何全面地制訂,和如何有效地推動落實。
主席,如何增加土地和房屋供應,的確廣受市民關注。施政報告提出改變土地用途、發展綠化地帶、增加地積比率和研究開發地下空間等措施,以持續增加短、中、長期的土地和房屋供應,達致未來十年供應四十七萬個單位的新目標。特首解決房屋短缺問題從增加供應著手,是對症下藥之舉。然而,對此同樣有必要強調整體規劃的重要性。例如,若要增加市區土地發展密度,可能增加現有社區及交通設施的負荷,難免招致地區人士反對。至於改變土地用途,往往牽涉漫長的規劃程序,應該按輕重緩急有秩序地處理。此外,在增加土地興建房屋的同時,亦不能忽視土地的其他用途,例如撥出土地支援工商業,特別是新興產業的發展。我認為,政府進行相關規劃時,既要兼顧交通配套、社區整體發展、環境優化,亦需平衡土地的不同用途。
主席,同樣值得關注的是,任何大型規劃要有效落實,政府當局必須投放配套的資源和人手。本人作為工程界在立法會的代表,對於因為本港各項工程欠缺長遠整體規劃,以至業界「一時餓死,一時做死」,深表關注。在發展事務委員會和房屋事務委員會就今年施政報告舉行的特別會議上,本人一再著重指出,每項大型工務工程,都是牽一髮動全身。例如,一個土地基建和房屋供應項目,牽涉規劃署、房屋署、土木工程拓展署、渠務署、水務署、機電工程署、運輸署和路政署等多個部門的專業職系人手。政府工務工程開支從二零零八年之前的約三百億元,到二零一二/一三年度增加至六百二十億元,而預計未來幾年,每年均會超過七百億元。隨著各項大型工務工程陸續展開,如何妥善進行統籌、規劃、管理、監控和跨部門協調?如何確保相關部門都能夠配備充足的專業職系人手?如何維持公務員團隊的專業水平和整體士氣呢?我再次促請有關當局明確交代對這一連串問題的應對,並期待財政司司長「應使則使」,增撥相應資源。再者,面對建造業人手嚴重短缺的情況,又如何解決呢?
除了繼續推動發展新界東北及洪水橋,今年施政報告還有一項引人注目之處,是特首決定成立「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研究進一步開發大嶼山及鄰近地區,善用區內各大型基建的效益和珠三角的協同效應,發展「橋頭經濟」,並打造「東大嶼都會」,以容納新增人口,並發展新的核心商業區。這無疑提出了一個誘人的前景,但必須注意,自從回歸以來,歷屆政府都曾經提出發展大嶼山,可惜一直議而不決,延誤多年。我期望本屆政府能夠引以為鑑,穩妥地推進諮詢、規劃、落實等程序。在整個過程中,必須有相關持份者的參與,包括規劃、建築及工程等專業界別代表,旅遊、物流、環保等行業代表,大嶼山及其周邊的地區人士等,以便集思廣益,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
主席,今年的施政報告亦提到,當局會盡早公佈新的鐵路發展藍圖,訂定2020年以後的新鐵路項目。正如本人早前提出相關修正議案時指出,特區政府應綜合考慮本港長遠的人口和經濟發展趨勢、土地和房屋供應及整體城市基建規劃等因素,參照《我們未來的鐵路》的公眾諮詢結果,及密切配合本港各種公共交通工具,清晰定位,盡快制訂本港長遠的鐵路發展藍圖,並有序地落實有關規劃。
主席,特首強調環保是本屆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當局必須為此持續投資於環保基建及提供相關措施,推動市民參與減廢回收。面對嚴峻的都市固體廢物的問題,我們必須從三方面著手:源頭減廢,循環再造,和妥善的廢物處理。在去年的財政預算案第九十五節,已宣佈預留五億元,設立廢置電器電子產品處理設施及五個社區環保站。在今年的施政報告中,特首表示政府計劃在全港十八區各設立一個環保站並資助其後的營運,預計首個社區環保站將於今年中落成。我認為,當局應盡快就「廢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責任計劃」,制定落實的細節。此外,特首今年又宣佈預留十億元設立「回收基金」,以推動回收業的可持續發展。基金的具體應用細節有待制訂,但正如本人早前向特首提交書面建議時指出,政府必須提供經濟誘因,包括土地、資金和技術支援等配套,支持業界興建現代化的循環再造設施。香港需要先進的循環再造設備,亦需要採用能將「垃圾焚化轉化電力」的再生能源技術。當局在推動回收和循環再造業方面,必須有整體的規劃和適當的配套,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另一方面,能源政策對香港經濟民生的發展至關重要,當局即將進行香港未來發電燃料組合的諮詢,我期待相關檢討能夠充分考慮安全、可靠、價格合理及具環保效益等能源政策目標,作出適當平衡。
主席,今早議事堂上出席的政策局官員,有運輸及房屋局張炳良局長、環境局黃錦星局長、發展局馬紹祥副局長,三個局都與工程專業的工作息息相關。作為工程界在本議會的代表,我必須指出,香港工程業界大力推動可持續發展,認為發展及保育必須平衡,亦可以平衡。最近的西灣事件,卻反映了特區相關部門在具體發展及保育工作的不協調和矛盾。西灣村的較佳的處理方法,是依從一貫的「分區計劃大綱圖」〈OZP〉,一如在同期用OZP處理海下、白腊及鎖羅盆。但政府卻將西灣村強行納入郊野公園,徒然造成更大的社會矛盾。本人深切希望政府汲取教訓,並設法彌補與鄉議局、村民與相關議會的關係。否則,政府在土地發展與保育工作的平衡上,將會陷入困境。
主席,本人謹此陳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