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tion Speeches

就「二零一四年撥款條例草案」二讀恢復辯論發言

主席:

        二零一四至一五年度財政預算案提出對政府未來財政狀況的預測,提醒社會各界關注本港未來有可能出現結構性財赤的問題,是具有前膽性的。儘管當前的香港經濟仍具有活力,但社會福利、醫療等開支不斷增長,如何刺激經濟增長,創造財富,以免坐食山崩,值得社會認真思考。

        以下,我將會就較令人關注的幾項議題,反映業界和社會的一些意見和建議。

        今年預算案的主題是競爭力,為了提升香港國際樞紐的地位,建設成為智慧型城市、宜居城市,政府投資不少資源於金融、科技、交通和環境等基建設施。但對於如何推動發展產業,顯然著墨不夠。無可否認,財政司司長亦有指出一些重要產業的現狀,例如,在第63節提及四大支柱產業佔本地生產總值近六成,聘用超過一百七十萬名僱員等。至於如何透過政府財政措施和資源的調配,策略性地剌激不同產業的增長呢?財政司司長目前提出的一些相關措施仍然是零碎的,缺乏全面的政策和策略,難免令業界失望。我在本議事堂亦曾多次指出,政府至今仍缺乏長遠的整體產業政策。

        主席,關於本港經濟發展的新動力,自本人當選立法會議員以來,一直聯同工程和科技業界朋友,透過不同渠道促請政府盡早成立科技局,以制訂香港創新及科技發展的目標和政策。特首在今年的施政報告中,宣佈再次啟動成立「創新及科技局」,積極回應了業界的訴求。我期待各議員同事及社會各界鼎力支持,因為推動創新及科技,不但有利於新興產業發展,而且可以提升各行各業的營運效益,加強香港整體競爭力。當然,除了政府架構上的完善,資源的投放更不可少。財政司司長已公佈兩項新措施,以優化「創新及科技基金」的運用,包括設立「企業支援計劃」,每個研發項目的資助上限由六百萬元增至一千萬元;又擴大基金資助範圍,加強對下游研發和科研成果商品化的支持。此外,該基金將向六所指定的大學,提供每年最高二千四百萬元科技創業資助,鼓勵大學師生創業。這些措施相信是業界所樂見的。不過,我認為,要促進科技產業化,推動「科技成果商品化,商品產業化,產業國際化」,特區政府必須以更靈活的政策措施,吸引業界擴大科技基建投資,完善移動互聯網和擴展區域數據中心等。為了鼓勵企業進行研發,應給予企業研發資金兩倍至三倍扣稅,並進一步改善目前科技研發資助的審批機制,方便大中小企業申請。同時,當局也應盡快落實財政司司長在預算案第80段提到的私募基金立法工作,以推動創新產業的融資。

        主席,環保工業亦是本港優勢產業之一,我相信,在適當的政策推動下可成為未來的經濟亮點。財政司司長已表示,為了建立宜居城市,香港需要繼續投放資源加強環境基建,例如,在都市固體廢物管理方面,當局將會投放約三百億元於廢物回收和處理的基建設施。此外,特首在今年的施政報告又早已宣佈預留十億元設立「回收基金」,以推動回收業的可持續發展。但正如本人早前向特首提交書面建議時指出,政府必須提供經濟誘因,包括土地、資金和技術支援等配套,支持業界興建現代化的循環再造設施。

        在三月上旬,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部分委員曾前往歐洲四個國家考察,包括英國、荷蘭、丹麥和瑞典,環境局黃錦星局長等官員亦有隨行。考察內容讓我留下兩項深刻感受:其一,今次訪問的各地相關政府部門在廢物管理的政策和策略上相當接近,都著重源頭減廢、循環再造和轉廢為能。例如,據倫敦市長辦公室和環境、食物及鄉郊事務部的官員指出,英國自1999年起提高堆填稅,現時的標準稅率為每公噸廢物72英鎊,約相等於923港元,令當地堆填量大減,廢物回收及焚化量則因而增加,推動了回收業增長。其二,現代化的轉廢為能設施相當先進,排放達到歐盟嚴格的標準,同時可以產生電能、熱能或製冷,配合不同季節的社區需要,在外觀設計上亦與社區融合,市民視之為生活的一部分。我認為,為了落實當局在《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13-2022)》所訂下的政策目標,香港應參考外國先進經驗,建立整全的減廢、收集、處置及循環再造的綜合管理系統,亦必須投放資源以完善廢物管理基建,包括投資於有機資源回收中心、轉廢為能的綜合廢物管理設施、先進的循環再造設備,以及堆填區擴建工程等。以香港在資源和人才上的優勢,頗有條件提升為區域環保技術中心,一方面建設低碳城市,締造優質生活圈;一方面以綠色基建創造商機,增加就業。

        主席,「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財政司司長在房屋、土地供應和基建規劃方面,固然有不少著墨,但我和相關業界朋友希望當局關注以下幾點:其一,面對新的建屋目標,房屋委員會即使只履行當局二零一三年的承諾,每年平均提供二萬個公屋單位和五千個居屋單位,也將面臨財政壓力,所欠缺的經費或需政府承擔,因此,無論政府或房委會都必須盡快作出評估及商討可行的財政安排。其二,在增加土地興建房屋的同時,亦需平衡土地的不同用途,例如撥出土地支援工商業,特別是創新及科技、環保和物流業等的發展。其三,鑒於本港未來將大興土木,以應付房屋供應、新發展區規劃,以及落實鐵路和其他基建項目,特區政府更應該妥善做好整全的長遠規劃,尤其是各項規劃所涉及的財政承擔和人力供應。

        在人力供應方面,財政司司長在預算案105段已提到,個別行業人力短缺,窒礙相關產業發展,認為社會各界應本著坦誠開放的態度,探討從外地輸入本地欠缺的人才和勞動力,我認為是務實的取態。根據建造業議會與建造商會、機電工程商聯會等在2013年進行的全港大型調查,發現本港建造業工人短缺平均達百分之十五以上,估計人手短缺接近一萬人,對施工進度和工地安全帶來嚴峻考驗。同時,建造業議會亦預測未來十年間,每年本港有近一千六百億元至一千八百億元公私營工程項目,加上目前近半數建造業的工人超過五十歲,建造業勞工短缺問題將更趨嚴重。本人一再強調,特區政府進行相關基建工程規劃時,必須就各個發展項目對建築、工程等不同專業的人力資源的需求,做好分析和相應的資源配置,一方面必須確保政府內部有足夠的專業職系公務員編制及相配合的各種資源,另一方面也要正視和從速解決建造業工人短缺與失衡的情況。當局應投放資源,與業界合作進行詳盡的人力資源調查和預測,並加強各項技能培訓的計劃,吸引本地新血入行。同時,有需要因應不同的工種短缺,訂立可考慮輸入外勞的清單,善用補充勞工計劃,並委托行業專業組織,負責清單的更新管理和統籌分配名額,以免因人手不足而影響相關基建工程的落實。

        至於長遠的財政承擔,緊隨今年的預算案之後,當局發表了「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報告」,我認為,這不但有助於增加公共財政的透明度,亦向社會發出「預警」:未來隨著香港人口老化,勞動力下降,經濟增長和政府收入將減慢,醫療衛生和社會福利等開支卻會上升,特區政府有可能出現結構性財政赤字,這絕非危言聳聽。如何透過「審慎理財」和「量入為出」,確保公共財政的可持續性?是特區政府和全社會都必須認真審視的課題。

        主席,按《基本法》第一百零七條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並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我認為,在考慮任何公共財政承擔,尤其是涉及經常開支時,必須對該條文以及特區政府的中、長期財政狀況作周全的考慮。工作小組建議當局以「未來基金」形式設立儲蓄計劃,不失為可取的辦法之一。不過,我認為,對於「量入為出」,當局應作出較宏觀的理解。既然政府的收入取決於本港經濟的表現,當局應該貫徹和落實「應使則使」的原則,以財金政策刺激並推動本港經濟發展,積極投資於未來,以加強香港長遠的整體競爭力,因為,只有經濟發展,水漲船高,政府收入持續穩定增長,才有可能從根本上解決社會福利等開支「錢從何來」的問題,建立惠及貧困老弱的安全網;也只有經濟發展,才可以持續提供優質的就業和創業機會,為社會各階層,特別是年青一代提供向上流動的機遇。

        主席,本人謹此陳辭,支持《二零一四年撥款條例草案》。

立法會盧偉國議員 博士 工程師 (工程界)
Legislative Council Ir Dr Hon Lo Wai Kwok (Functional Constituency -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