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科技局挽競爭力 先設局後優化(刊載於2014年4月25日《經濟日報》)

       今年的財政預算案提醒社會各界關注本港未來有可能出現結構性財赤,是具有前瞻性的。如何透過「審慎理財」和「量入為出」,確保公共財政的可持續性?

大嶼山發展 難救產業近火

        以「未來基金」形式設立儲蓄計劃,不失為可取的辦法之一。不過,既然政府的收入取決於本港經濟的表現,當局應該貫徹和落實「應使則使」的原則,以財金政策刺激並推動本港經濟發展,積極投資於未來,以加強香港長遠的整體競爭力。可惜,政府至今缺乏長遠的整體產業政策。

        今年的施政報告提到將配合港珠澳大橋通車而發展大嶼山「橋頭經濟」,又探討規劃發展「東大嶼山都會」等。但遠水難救近火,對於本地工商業界的各種燃眉之急和對發展前景的憂慮,例如改善大中小企的營商環境、提供新方向積極吸引外來投資、尋求新的經濟增長引擎,以及長遠而全面地提升香港的經濟競爭力等,苦無良策,令業界失望。

鞏支柱扶新興 活化傳統產業

      究竟特區政府可以怎樣做呢?本人去年曾致函特首表達對2014年施政報告的期望,在產業發展方面着重提及兩點:

      其一,特區政府須制定一套平衡而有視野的產業政策,確立清晰的政策願景和目標,進而從土地、稅務、資金、人才培訓、官產學研相結合等多方面,提供綜合配套;不但要鞏固支柱產業,包括金融、物流、旅遊及專業服務;而且要加快扶植新興產業,包括環保、創新科技、檢測及認證、文化及創意產業等,更要活化傳統產業,例如食品製造與加工等,令香港經濟可以朝着多元化、高增值的方向發展。

      其二,由於香港適合發展科技產業和網絡經濟,而科技產業也可以協助提升香港其他產業的競爭力,特區政府應加大投資科研,促進科技產業化,包括推動「科技成果商品化,商品產業化,產業國際化」。政府要以更靈活的政策措施,吸引業界擴大科技基建投資,完善移動互聯網和擴展區域數據中心。為了鼓勵企業進行研發,應給予企業研發資金兩倍至三倍扣稅,並改善目前科技研發資助的審批機制,方便企業申請等。

      同時,政府更應全盤檢視及制定長遠的科技發展策略。特首年初宣布再次啟動成立「創新及科技局」,回應業界的強烈訴求。其實,當局在2012年提出的政府架構重組中,已包括設立科技局,並得到業界和多數議員支持。然而,由於少數反對派議員「拉布」阻撓,最終令科技局之設「胎死腹中」。

促設創新科技局 莫拉布阻撓

        最近,政府已向立法會提交文件,啟動有關成立「創新及科技局」的審議程序。據政府建議,新的決策局將負責制定政策及推廣香港的創新科技及資訊科技發展,掌管創新科技署及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同時,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轄下的「通訊及科技科」將會改組為「通訊及創意產業科」,負責與電訊、廣播及創意產業有關的政策事宜。

        對於政府的重組建議,大家也許仍有不同的具體意見,例如有業界朋友表示,創新及科技與知識產權保護息息相關,相輔相成,因此,「知識產權署」也應隸屬「創新及科技局」,我深有同感,亦向當局提出了這個建議。不過,我認為,無論這建議獲接納與否,也應盡快成立科技局,以便能夠聚焦推動創新及科技發展,即使開始時的架構未達理想,也可於日後優化和充實。

        所以,我熱切期待議員同事及社會各界鼎力支持,並告誡少數反對派議員不要重施「拉布」故伎,以免令香港蹉跎歲月,一再錯失發展機遇,窒礙本地經濟發展及社會民生的改善。

立法會盧偉國議員 博士 工程師 (工程界)
Legislative Council Ir Dr Hon Lo Wai Kwok (Functional Constituency -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