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高鐵亡羊補牢 急追挽救進度 ( 刊載於2014年5月28日《經濟日報》)

      高鐵延誤風波在議會內外備受爭議,但當前討論焦點似乎過分集中於政府官員或港鐵管理層的「問責」問題,容易流於對人不對事,令人忽略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日後如何改善監管高鐵,確保工程進度,以盡量減輕因延誤而造成的影響呢?

增本地專家 中央資料室促監察

      大型工程項目出現部分延誤,本來不足為奇。高鐵延誤亦涉及多項因素,例如,既涉及未能預見的地質情況,令地下護土牆建造工程受阻,亦涉及菜園村收地延誤、因隧道鑽挖機遭黑雨浸壞而維修需時等等。然而,據港鐵評估,高鐵通車可能要延至2017年底,延誤長達兩年,相當嚴重,反映港鐵內部的工程管理和政府對港鐵的監管存在不少問題。

      繼港鐵委任6位獨立非執行董事組成調查委員會之後,行政長官亦宣布委任獨立專家小組,以夏正民法官為主席,成員包括海外工程專家,旨在探尋延誤真相,提出改善建議。但我認為,應增選一兩位熟悉香港大型工程管理的本地專家協助小組工作,彌補其對本港業界情況認識不足之處。

      此外,港鐵宣布設立「中央資料室」,容許立法會議員查閱高鐵工程新舊檔案,相信亦有助日後加強監察。至於有議員擬要求動用《立法會(權力及特權)條例》展開調查聆訊,以現時高度政治化的環境,恐怕會進一步延宕高鐵工程。

      高鐵工程延誤是既定事實,獨立專家小組的檢討報告又要半年多才完成,很多實質問題仍有待解決:高鐵西九總站的地下工程存在一定的技術困難;隧道鑽挖機的維修若再延遲,將使隧道無法貫通,亦會影響相關路軌的鋪設進度。是否可保證高鐵在2017年通車,不致再度延誤呢?如何在確保工程質量的前提下,盡量追補工程進度呢?都是有關各方的當務之急。

鑽爆追延誤 承建商提早進場

      從工程項目管理層面,港鐵如何盡量追回被延誤的時間呢?其一,可通過採用不同的成熟技術,例如以鑽爆方式處理西九龍總站(北)近佐敦道的基石層;其二,可優化關鍵地方的工序,爭取讓緊接其後的機電工程承建商提早進場開工。但工序細項的變更,勢必牽一髮動全身,承建商是否合作?不同工種人手可否配合?在現時相關土建及機電工人短缺的情況下,委實難以預測。

      從控制預算的層面,高鐵工程由原先預算的650億元上升至現時評估的684億元,截至本年3月底,為應付建造過程中未能預見情況而設的應急費用結餘約為37億元,而港鐵已獲當局告知「政府非常不可能就項目提供任何額外資金」,港鐵往後對工程開支是否可有效控制?承建商會否因工程滯後或工序更改而提出索償?因此,我建議港鐵公司盡快成立協調小組,與相關承建商探討餘下的工程安排,致力控制工程開支。

優化滙報機制 派工程專家入局

      除了高鐵,港鐵現在同時負責另外四項本地鐵路工程。如何改善整個監管架構,加強社會監管的力度和透明度,以減少工程延誤呢?如有延誤,又如何適當處理和適時與公眾溝通呢?

      建議不妨從兩個方向着手:其一,當局應該仿效香港機場管理局,委任資深工程專家進入港鐵董事局,以協助監察各個工程項目及其進度。其二,政府需與港鐵研究新的機制。特區政府作為港鐵大股東,應考慮增加委派政府代表入局。

      此外,港鐵董事局現有的政府代表包括了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和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但從改善企業管治效用的角度,應考慮改派專責相關範疇實務的常任秘書長入局。同時,應加強路政署的監督角色和技術支援,並優化滙報機制。

      總之,高鐵工程一拖再拖,社會難免付出代價。探究延誤真相,以便汲取經驗教訓,固然是應有之義。但當務之急,是設法追補進度,並加強監管,令高鐵盡快落成,才符合港鐵、特區政府和廣大市民的共同利益。

立法會盧偉國議員 博士 工程師 (工程界)
Legislative Council Ir Dr Hon Lo Wai Kwok (Functional Constituency -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