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區政府早前就「未來發電燃料組合」結束為期三個月的公眾諮詢,其間本人曾多次參與工商及專業界的研討,發覺不少朋友都認同,由於當局提供的方案選擇有限,關鍵資料亦欠奉,現階段實在不宜倉卒下定論。
內地購電 穩定性議價力存疑
在探討「未來發電燃料組合」時,必須重視可持續性,從科技、經濟、環境和社會的角度充分探討。面對氣候變化和能源資源加速銳減等問題,有需要改變我們供應和運用能源的方式。我們必須既有富想像力的政策,又有務實的解決方案。
本港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源頭是發電和交通運輸。盡管香港市民意識到需要減低碳排放,但如何做到呢?誰來付費呢?根據特區政府2010年公布的「攜手建設低碳未來」諮詢文件,建議在2020年把香港的碳強度由2005年水平降低50%至60%。為此,當時建議2020年的發電燃料組合為:煤不多於10%、天然氣約40%、可再生能源約3至4%、其餘約50%為輸入核能。這個建議當時並沒有遇到強烈的反對聲音,不過,2011年3月日本發生福島核電廠事故,令公眾對核電的取態有所改變。
究竟甚麼燃料組合適用於香港呢?今次的諮詢文件羅列了兩個方案:方案一是從內地電網購電,減少本地發電;方案二是利用更多天然氣作本地發電。一個多元化的能源組合可減少對單一能源供應源頭的依賴,從而確保香港的能源安全和供應的穩定性。而為了達致2020年的主要空氣污染物減排目標,本港發電將逐漸減少使用燃煤、增加天然氣比例、發展可再生能源等,但卻可能導致電價上升。
發電成本不僅視乎發電所使用的燃料組合,而且視乎按每度電輸出量計算的能源成本,據業界資料,2014年2月的每度電能源成本以煤最便宜,是28分,天然氣最貴,是81分,核能是47分,介乎兩者之間。
然而,各項主要的能源政策目標,包括安全、可靠、價格合理、符合環保要求等,難免此消彼長,須尋求適當的平衡。當局現時提供的兩個方案都未盡完善。方案一是向南方電網購電,但南網與本港兩電的供電穩定性仍有明顯差距。香港是國際金融、商貿中心之一,亦銳意發展為區域數據中心,可靠而穩定的電力供應非常重要。
此外,如輸入比例高達百分之三十,香港在電費方面的議價能力亦存疑。再者,南網主要靠燃煤發電,輸入電力而衍生的碳排放問題恐怕非香港得以控制。連接南網的基建設施成本,環境局的諮詢文件亦沒有交代。
天然氣發電 電費飈恐礙生活
至於方案二,則需面對天然氣價格持續上升和前期投資的問題,可能導致電費大幅上升,影響到普羅市民的生活和工商企業的營運,諮詢文件在這方面亦沒有提出具體數據。
難道我們的「未來發電燃料組合」只有「A餐」或「B餐」可供選擇?例如,核電不但成本較低,亦能減少碳排放,為何在這次諮詢避而不談呢?
何不增核電 或效外地轉廢為能?
目前,大亞灣核電站每年約七成發電量輸往香港,滿足全港約23%的用電需求,而且是以專廠專綫方式輸入,當局為甚麼不考慮增加核電的比例呢?本地的高質素的電力工程人才和管理隊伍,是香港的重要人力資產,這行業的發展前景會有何影響呢?但可以肯定的是,不管是「A餐」、「B餐」,或日後可能出現的「C餐」、「D餐」等,都各有其社會代價。至於選擇方案時,也不能只限於比較現有的數據,還要考慮社會各界,包括不同持份者、環保人士和市民大眾對方案的接受程度等問題。
另外,我們是否應繼續尋找新科技、新能源呢?例如,歐洲不少先進城市以先進技術燃燒固體廢物產生可觀的電力。在香港,計劃於石鼓洲興建的綜合廢物管理設施在啟用之後,預料每年能夠將大約4億8千度剩餘電力輸出至電網。
總之,當局應該作通盤考慮,對社會所關注的本港能源自主權、電價走勢、天然氣價格及供應、碳排放等議題,提供更多資訊,多角度、多層次地探討不同的能源組合和比例,以便整合一個最符合香港整體利益、可靈活應對未來環境變化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