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
本人首先多謝石禮謙議員動議的原議案,讓大家可以一起探討這個關係到香港經濟發展和社會民生的重要議題。
立法會部分議員發起的「拉布戰」和「不合作運動」已嚴重影響新工程項目的審批。根據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審議項目的統計,2013至14年度原預計新工程撥款總額為431億元,但實際新工程批准撥款總額只有36億元,相對於2011至12及2012至13年度的新工程批准總額1607億元和909億元,大幅銳減,甚至比沙士期間所批出的新工程撥款220億元還要少,工程建造業界非常擔憂。十多個建造業的商會、工會和專業學會在11月底成立「建造業大聯盟」,促請立法會議員履行職責,從速停止拉布。我和石禮謙議員都是大聯盟的成員。工程撥款延誤除了令建造工程成本上升,浪費公帑之外,將嚴重影響從業員生計。
目前本港正在進行多項大型基建和屋宇建造等工程,造成建造業工人需求增加,人手顯得相當緊絀。香港建造商會和香港機電工程商聯會在去年十一月到會員地盤進行調查,發現兩方面的人手分別欠缺三千三百多人及一千五百多人,據此推算全港欠缺約一萬二千五百名建築工人及約四千六百多名機電工程工人。不過,業界朋友同時指出,由於政治爭拗影響了基建工程的規劃,今年至明年多項大型工程同時達施工的高峰期,造成人力嚴重短缺。但是,如果下一批工程未能及時推出,就出現另一極端,工程量不足,嚴重影響36萬建造業從業員的生計,導致業界「一時飽死、一時餓死」。業界估計,每年政府在公共工程的開支要達700億元以上,連同私人項目兩方面合共約1,800億,業界的生計和發展才能夠持續。「建造業大聯盟」估計,如果建造業失業率回升至2003年的19%,就會有近七萬多名從業員失業。
工程撥款延誤也會對行業的持續性造成嚴重影響。一方面,業界約有一半工人的年齡高於五十歲,而培訓新學徒成為熟練工人需時五至六年,若工程量於未來數年大減,不但現有工人「無飯開」而被迫轉行,行業前景不明更會令本來有意入行的年輕人卻步,多年來的培訓工作將付諸流水。另一方面,建造業界有許多中產專業人士,包括工程師、測量師、工程監督人員等;若未來工程量大減,引發大量資深專業人士流失,而且「一去無回頭」,即使日後各項工程再「上馬」,業界亦會因人手不足出現真空期。此外,政府對駐地盤人員的待遇設有限制,若超過一年未有受聘於政府工程,再受聘時會當作新入職人員,由該職位的起薪點重新計算薪酬及福利,變相大幅減薪,將迫使一些資深專業人士無奈轉行。勞工流失亦會導致工人為追上完工日期要被迫加班趕工,引發工傷意外等職業安全問題,嚴重影響工程質素,長遠更會導致香港建造業的競爭力下降。
主席,正如梁家傑議員的修正議案措辭顯示,泛民議員一方面質疑「政府屢次罔顧民意硬推爭議性較大的基建項目」,另一方面主張「本會優先審批攸關民生的項目撥款申請」。「建造業大聯盟」認為,這些說法似是而非,混淆視聽。事實上,基建工程項目都攸關民生,並且與本港長遠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在項目動工期間,可直接增加就業機會;在項目完工之後,又可促進各行各業的發展。如果各類公共設施和基礎建設因為工程撥款延誤而延遲落成,必將禍及房屋供應和交通運輸等規劃的如期落實,直接影響社會民生。至於所謂「爭議性較大或較少」亦難免引發更多爭議,因為不同性質的大、中、小和長、中、短期的工程項目有不同方面的社會影響,但可能同樣迫切。事實上,一些外界原本以為較少爭議的撥款項目,最終卻大受反對。例如,有關新界東北發展的研究已開展十多年,亦在二零零七年列入十大基建項目,並分三個階段進行公眾諮詢,多年來社會意見不算嚴重分歧。孰料,去年財委會審議新界東北發展區的前期撥款申請,卻成為攻撃目標,以致發生衝擊立法會事件。
最後,本人亦促請政府當局在規劃基建項目時,對建築、工程等不同專業的人力資源的需求,作出相應的資源配置,包括增加相關專業職系公務員編制,確保基建項目妥善落實,並提升規劃和監管的水平,切實回應業界的訴求和社會大眾的關注。
主席,本人謹此陳辭,支持石禮謙議員的議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