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
據當局在今年1月公布的《人口政策 – 策略與措施》顯示,本港近10年的人口增長平均每年只有0.6%,整體人口正在老化,勞動人口亦預期於2018年左右開始下降。鑒於人口政策涉及多個政策範疇,包括城市規劃、房屋供應、經濟發展、教育培訓和入境政策等,為了應對本港人口結構變化,我建議特區政府設立專責人口政策規劃的執行架構,就不同經濟層面和各項公共服務的需求,以及短、中、長期的人力資源供求,進行全面的預測和規劃,適時檢討和調整各項政策,令香港經濟和社會得以持續發展。
我認為,建造業足以說明人力供求適時調整的重要性。業界朋友指出,近年來由於政治爭拗影響了基建工程的規劃,今年至明年多項大型工程同時進入施工的高峰期,造成人力嚴重短缺。香港建造商會和香港機電工程商聯會在去年十一月到會員地盤進行調查,發現兩方面的人手分別欠缺三千三百多人及一千五百多人,據此推算全港欠缺約一萬二千五百名建築工人及約四千六百多名機電工程工人。但是,現時另一警鐘又響起了:立法會部分議員由去年開始發起的「拉布戰」和「不合作運動」,已嚴重影響新工程項目的審批。如果下一批工程未能及時推出,就出現另一極端,工程量不足,嚴重影響36萬建造業從業員的生計。業界估計,每年政府在公共工程的開支要達700億元以上,連同私人項目兩方面合共約1,800億,業界的生計和發展才能夠持續。「建造業大聯盟」估計,如果建造業失業率回升至2003年的19%,就會有近七萬多名從業員失業。
主席,工程建造業界不少朋友都希望,政府的政策能夠結合靈活性和前瞻性:一方面,必須正視和從速解決目前建造業工人短缺與部分工種供求失衡的情況,繼續檢討和優化「補充勞工計劃」和適當放寬限制,在不影響本地居民就業的情況下,按實際情況輸入勞工,以應付工程高峰期所需,以免工程延誤或超支的狀況惡化。另一方面,應根據本港長遠基建規劃,按工務工程的輕重緩急訂立清單和落實的次序,聯同業界做好建造業人力供求預測,制訂加強技能培訓的計劃,設法吸引更多新人入行,以解決建造業勞動力需求與供應脫節,免導致業界「一時飽死、一時餓死」的困局。
主席,培育本地人力的焦點,是為年青一代創造更多元化和具前景的就業機會。特首在今年的《施政報告》表示,當局將設立3億元的「青年發展基金」,支持非政府機構協助青年人創業。我認為,政府設立基金值得肯定,但有關計劃應交給富有營商經驗的機構負責,為有心創業的年青人提供適切的指導。同時,政府應該與商會或行業協會舉辦更多的「商校合作計劃」、工作體驗計劃等,讓青年人加深了解各行業,為投身社會作好準備;也應鼓勵大學或專業學會推行「師友計劃」,為在職青年搭建可持續向上流動的專業和事業階梯。
主席,本人謹此陳辭,支持梁君彥議員的原動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