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tion Speeches

就「二零一五年撥款條例草案」二讀恢復辯論發言

代主席:

        今年的《財政預算案》配合《施政報告》,就發展經濟及改善民生的各項議題,採納了本人和經民聯同事提出的一些建議,亦兼顧了社會短、中、長期的部分需要,但關鍵是要視乎這些措施如何有效落實。

      為了紓解民困,財爺今年動用340億元「派糖」,推出多項一次性的紓緩措施,包括寬免75%薪俸稅及個人入息稅,並把上限調高至二萬元,提高子女免稅額至10萬元等,使到一向備受忽視的中產階層亦能夠受惠。同時,財爺不忘扶助基層市民,例如公屋免租一個月、向綜援及高齡津貼等受助人額外發放兩個月津貼等。對於最受「佔領行動」影響的五大行業,包括旅遊、酒店、零售、飲食及交通業界,亦提供減免牌費等支援措施,又延長「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下的「特別優惠措施」,並向「中小企業市場推廣和發展支援基金」注資十五億元,這些措施將有助中小企發展及保持競爭力。

      同時,鑒於香港是一個開放型經濟體系,經濟增長極易受到外圍因素的衝擊,加上人口趨於老化,政府確實有必要未雨綢繆。《預算案》提出以2,200億元的土地基金,加上每年撥出部分盈餘,成立「未來基金」,以便日後政府一旦出現財赤,仍有後備資源開展一些關鍵項目,推動香港經濟持續發展。

        代主席,以下,我將會就較令人關注的幾項議題,反映業界和社會的一些意見和建議。

      在發展經濟方面,預算案除了推出一些鞏固傳統產業的措施之外,亦著力開拓新產業。例如,就推動創新及科技產業而言,科技園公司將預留5,000萬元設立「科技企業投資基金」,以配對形式,鼓勵私人資金共同投資於合資格的初創企業。本人謹此申報,我是香港科技園公司的董事,但並無金錢利益。政府又建議向「創新及科技基金」注資50億元,並將「投資研發現金回贈計劃」納入基金之內,以提供更穩定的資助來源。政府同時設立「企業支援計劃」,加強資助私營機構的研發,顯示當局銳意推動創新及科技,令業界感到鼓舞。不過,對於業界力主的「企業研發開支兩倍至三倍的扣稅」,以鼓勵企業投放科研,當局仍然未肯採納。另一方面,科技業界和工商界多年來倡議科技局的成立,對於「創新及科技局」的撥款申請最終因為有議員「拉布」而未能於2月14日限期內通過深感可惜。我和業界都期待,有關議案再提上立法會審議時得以盡快通過,為香港創新及科技產業的發展打下強心針。

     代主席,要提升香港整體競爭力,並不限於推動創新及科技產業。如何優化本港產業結構,加強競爭力,以確保本港經濟持續發展和政府收入穩定增長,已成為當前香港社會的迫切課題。但無論是今年的《施政報告》還是《財政預算案》,都沒有提出具前瞻性的政策措施。在3月19日的立法會會議上,本人動議了一項議案並獲通過。議案促請特區政府盡快制訂長遠、全面及平衡的產業政策,確立清晰的政策願景和目標,貫徹和落實公共財政「應使則使」的原則,透過財政措施和資源的調配,從土地供應、稅務優惠、專項資助、人才培訓、官產學研相結合等多方面,提供綜合配套,策略性地剌激不同產業的增長,吸引外來投資,推動本港產業的多元發展,以鞏固「支柱產業」、推動「新興產業」及活化「傳統產業」。南韓等經濟體的發展經驗顯示,不進則退,要擴大競爭優勢,促使經濟持續增長,政府必須有所作為。我期待,特區政府不再墨守成規,盡快提出整體的產業政策和資源配套方案。

      同時,特區政府應積極謀求參與區域發展所帶來的新機會。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國家提出「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思,即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並倡議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以促進沿線國家的共同發展。這項發展策略已引起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不少國家積極參與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國至今已增至50多個。香港背靠祖國,實施「一國兩制」,既有近水樓台之利,又是國際上重要的金融、商貿和航運中心,早已建立廣泛的國際網絡,在工商、工程、建築、金融、法律等專業服務上達到國際水平,具有競爭優勢。因此,社會各界應努力爭取把「一帶一路」納入本港的經濟發展願景,藉此推動產業結構向高增值、多元化方向發展,不單可為本港各類專業人才、大中小企業謀取新出路,還可以促進國家的對外開放及協助內地企業「走出去」,達至雙贏。我認為,特區政府除了積極研究加入亞投行,也應該和工商專業界攜手,探討如何充分利用「一帶一路」所產生的發展機遇,包括制訂政策措施和相應投放資源,在內地推廣本港專業服務品牌,爭取香港的專業資格及資質獲得內地承認,協助香港專業服務企業於內地成立公司,並提供一站式諮詢及支援服務,以拓展兩地專業服務的合作,例如鼓勵香港工程顧問公司與內地企業聯合競投海外項目等。

        代主席,財政司司長在房屋和土地供應方面,也提出不少措施,包括成立「房屋儲備金」,並以二零一四年的二百七十五億元投資收益作為首筆注資,以配合落實未來十年的公營房屋供應目標。本年度賣地計劃有二十九幅住宅用地,其中十六幅是新增用地。又將部分政府辦公室搬離核心商業區,以釋出珍貴用地作商業用途。然而,若要徹底扭轉土地和房屋供求失衡的問題,現屆政府必須改弦易轍,採取多元化的規劃方案,包括在特定條件下增加地積比率、更改土地用途、收地、重建、利用棕地等。例如,我和經民聯同事曾建議政府考慮改劃百分之二的「綠化地帶」土地,用作興建中產人士或青年家庭能夠負擔的住宅單位,預計僅此一項已可望提供約十八萬個單位。同時,當局必須投放資源,建立適切的房屋階梯,兼顧不同階層的需要,包括考慮中產人士及年輕家庭的置業訴求,當局可採取下列措施:其一,提供更多誘因,鼓勵有能力的公屋住戶,轉至自置居所,加速公共房屋的流轉。其二,借鑒以往協助市民置業的方案,推出優化版的「首次置業貸款計畫」和「夾心階層住屋計畫」等。其三,與私營發展商合作,興建小型和廉宜的住宅單位,為合資格青年家庭提供可租可買的合適住宅,幫助年輕人踏出置業安居的第一步。其四,支持及鼓勵非牟利團體加快興建青年宿舍,例如改建舊工廠大廈,盡早推出並以低於市值出租單位予合資格的青年。

      代主席,財爺提到,香港需要克服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限制,尤其是近年本港人力資源錯配的問題愈趨明顯。我認為,建造業足以說明人力供求適時調整的重要性。近年來由於政治爭拗影響了基建工程的規劃,以致今年至明年多項大型工程同時進入施工高峰期,造成人力嚴重短缺。業界根據調查數據推算,全港現時欠缺約一萬二千五百名建築工人及約四千六百多名機電工程工人。工程建造業界朋友期望社會各方正視人力供求失衡的情況,繼續檢討和優化「補充勞工計劃」,在確保本地居民優先就業的大前提下,按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輸入勞工,避免工程延誤或超支的狀況持續惡化。另一方面,本會部分議員同事去年發起「拉布戰」和「不合作運動」,令工務工程項目在工務小組及財委會審批緩慢,已嚴重影響新工程項目的推行。當局近日回覆議員質詢時指出,政府在二零一四至一五年度僅批出十八份基本工程合約,總值一百八十二億元,相比上一個年度的五十七份合約及五百一十億元開支,大跌六成八和六成四。業界人士估計今年情況可能更差。政府亦表示,每年工務工程實質投放應要達到700億元以上,加上私人工程合共1,700至1,800億元的水平,才能保證業界生計,和保證香港持續發展。業界商會、學會和工會等十八個團體組成了「建造業大聯盟」,本人也是成員。大聯盟在三月八日發動五千人參加「反拉布」遊行,參加者既有地盤工友,也有不少工程專業中產人士。他們擔心「拉布戰」的持續將導致工務工程「斷層」,三十六萬從業員及相關的上百萬家庭人口的生活將受到嚴重影響。特區政府應擬訂應變方案,根據本港長遠基建規劃,按輕重緩急制定大、中、小型工務工程的落實次序,適時推出,以免業界陷入「一時飽死、一時餓死」的困局,以及影響房屋供應、交通運輸和地區建設等項目的如期落實。

      不少市民認為,今年的《財政預算案》積極務實,既有助於即時紓解民困,又適當兼顧本港的長遠發展,應予支持。可惜有些議員同事仍然要以「拉布」方式狙擊預算案的審議,結果只會阻撓政府施政,窒礙經濟民生改善,損害廣大市民利益。因此,我衷心期待並呼籲,大家放下歧見,停止爭拗,讓香港社會持續發展,讓市民安居樂業,亦為新一代創造向上流動的機遇。

       代主席,本人謹此陳辭,支持《二零一五年撥款條例草案》。

立法會盧偉國議員 博士 工程師 (工程界)
Legislative Council Ir Dr Hon Lo Wai Kwok (Functional Constituency -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