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tion Speeches

就「二零一五年撥款條例草案」第4項合併辯論發言

主席:

        我本次發言,除了要表明支持整體通過「二零一五年撥款條例草案」,重點更在於,第四項合併辯論的主題都是與發展規劃、土地、房屋、交通、工程等相關,我作為工程業界在本會的代表,有必要清楚表達業界的聲音和訴求。一些泛民議員同事在本環節提出106項修正案,當中包含許多不合乎情理的修訂內容,本人必須予以駁斥,以正視聽。

        本環節的各項議題,或多或少涉及本港的長遠規劃。鑒於本港未來必須繼續投放資源,以應付房屋供應,規劃新發展區,以及落實鐵路和其他關乎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基建項目,確保可持續發展,我多番促請特區政府妥善做好整體全面的長遠規劃。本人在2013年10月9日立法會會議上,就「制訂長遠基建規劃,推動可持續發展」提出動議。我發言時強調,特區政府應該在《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文件的基礎上,盡快制訂長遠基建規劃,啟動公眾參與,凝聚共識,然後按部就班落實。議案能夠獲得本會無修訂下通過,顯示大多數議員同事都認同長遠規劃的重要性。

        至於具體的發展規劃,及土地和房屋的供應問題,是本屆特區政府的施政重點。當局根據《長遠房屋策略文件》,提出未來十年以 48 萬個單位作為總房屋供應目標。這固然顯示當局切實解決市民住屋需要的決心,但能否順利落實,卻要視乎能否適時獲得足夠的土地供應。特首在今年的《施政報告》強調,政府決意徹底改變土地長期供不應求的現狀,多管齊下,包括全速推展古洞北、粉嶺北、洪水橋等新發展區,擴展東涌新市鎮,以及規劃新界北和大嶼山的長遠發展等。不過,我曾經提醒當局注意,絕不能低估推行相關規劃的阻力。當局歷年辛苦規劃的一些項目,來到立法會審議的時候,卻遇上「拉布」和「不合作運動」。以工務小組委員會本立法年度的議程審議為例,「欣澳填海的規劃及工程研究」和「蓮塘/香園圍口岸與相關工程」項目已先後被否決,政府當局亦被迫撤回「中部水域人工島策略性研究」,令人覺得非常可惜。政府施政受阻撓,在一些議員眼中卻反過來成為相關部門成績不顯著的所謂「證據」,藉此要求大削部門資源,簡直是顛倒是非、混淆視聽!

        主席,關於土地和房屋供應的各項規劃,涉及一系列財政承擔和人力供應,也必須確保政府內部有足夠的專業職系公務員編制及相配合的各種資源。因為,任何一個土地基建和房屋供應項目,都可能牽涉規劃署、土木工程拓展署、房屋署、渠務署、水務署、機電工程署、運輸署和路政署等部門的專業職系人手。這些專業職系的公務員工會代表曾經向本人反映,特區政府在土地基建和房屋供應方面的工作量大增,資源不足以應付。我因此特別安排相關員工代表與局方會晤,促使當局增加投放資源,設法滿足專業職系公務員對增加工作人手的合理訴求,以維持公務員團隊的專業水平和整體士氣,為市民幹實事。部分泛民議員提出的修訂案卻反其道而行,大削相關部門的資源,可謂十分離譜!

        儘管議員同事對相關總目的撥款額的具體分配可以有不同的意見,卻應該以合情、合理的方式提出和表達。但是,個別議員一方面要求政府提升服務水平,設法滿足市民的置業願望和其他民生需求,另一方面卻對預算案提出各式各樣的修訂,甚至要將一些政策局或政府部門的開支預算差不多全數剔除。如果這些無理的修正案獲得通過,不但會導致相關政府服務陷於停頓,打擊公務員的士氣,更嚴重影響社會民生!

       泛民議員的修訂差不多涉及與基建規劃、土地和房屋供應密切相關的各部門的資源投放。例如:陳偉業議員關於總目33土木工程拓展署的修正案,包括削減該署就進行古洞北及粉嶺北發展區前期工程及第一階段工程的設計及工地勘測,就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人工島上蓋發展的可行性研究,以及就推動中部水域人工島策略性研究所涉及的員工個人薪酬的全年預算開支;陳議員又要削減關於總目62房屋署綱領5支援服務下,為推行長遠房屋策略的跟進工作的運作開支,並削減就物色可供興建公營房屋的用地和相關協調工作提供支援,而新增 4 個職位的員工個人薪酬開支的全年預算。又例如:陳志全議員關於總目138政府總部發展局(規劃地政科)的修正案,將該部門有關運作開支的全年預算開支由2億多元削減至 1,000 元。如果我們細心想像一下整個圖畫,後果相當可怕:一些先前規劃多年的項目來到立法會工務小組審議就慘遭滑鐵盧被否決,同時又大削相關部門的資源,甚至等於取消這些部門的運作,種種新規劃以及長遠房屋策略何以展開?香港的發展前景何在?市民的住屋需求如何滿足?公務員的士氣如何維持?

        本會部分議員同事去年發起「拉布戰」和「不合作運動」,令工務工程項目在工務小組及財委會審批緩慢,已嚴重影響新工程項目的推行。根據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審議項目的統計,2013至2014年度原預計新工程撥款總額為431億元,但實際新工程批准撥款總額只有36億元,相對於2011至2012及2012至2013年度的新工程批准總額1,607億元和909億元,大幅銳減,甚至比2003年「沙士」期間所批出的新工程撥款220億元還要少。當局近日回覆議員質詢時指出,政府在2014至15年度僅批出18份基本工程合約,總值182億元,相比上一個年度的57份合約及510億元開支,分別大跌六成八和六成四。建造及工程業界首當其衝蒙受損失,估計今年情況可能更差。業界朋友指出,由於以往多年來的政治爭拗影響了基建工程規劃的落實,今年至明年多項大型工程同時到達施工的高峰期,造成建造業人力失衡,形成部分工種「有工無人做」的現象。但是,如果下一批工程未能及時推出,就會出現另一極端,工程量不足,導致業界「一時做死、一時餓死」。如果建造業失業率回升至2003年的19%,就會有近7萬多名從業員失業。當局和業界都預計,每年政府在工務工程實質投放要達到700億元以上,加上私人工程項目合共約達1,800億元的水平,業界的生計才有保障,香港的發展才可以持續。業界的商會、學會和工會等十多個團體組成了「建造業大聯盟」,本人也是成員。大聯盟在三月八日發動五千人參加「反拉布」遊行,參加者既有地盤工友,也有不少工程師和相關專業人士。他們擔心「拉布戰」的持續將導致工務工程「斷層」,三十六萬從業員及相關家庭人口,約合共一百萬人的生活將受到嚴重影響。據業界朋友反映,目前已有一些公司因工程量萎縮而削減人手,向社會敲響了警鐘。

        主席,泛民議員不論是發起「拉布戰」和「不合作運動」,阻撓基建項目撥款的審批,還是在預算案審議階段提出花樣繁多的修正案,都借故找出一些堂皇的藉口,企圖顯得振振有辭。最常見的藉口是,要求當局「停止規劃盲目以中港融合為目標的『大白象工程』」。我認為,把進一步發揮香港在區域中策略性地位的基建項目批評為「大白象工程」,是盲目的指控,無的放矢!港珠澳大橋就是典型例子,相關規劃的落實堪稱一波三折,從醞釀、討論、論證,經前後多年,項目終於在2007年列入本港十大基建。主橋工程本來於2009年12月展開,但同年底,在某些反對派議員的支持下,本港有居民申請法援,進行司法覆核。官司纏訟幾近兩年,直至2011年9月,政府才上訴得直,工程最終在同年底得以重啟,相關工程延遲差不多兩年才開展,須額外透過加人、加班及增加工程設施等辦法來壓縮工程時間表,由六年工期減至五年,政府希望能把實質完工延誤減至一年。相關香港口岸工程核准預算的304億元中,有65億元是由於司法覆核造成的額外開支。政治干擾造成延工超支、浪費公帑,豈可隻字不提!

        港珠澳大橋由香港、澳門和內地三方商定,工程亦由三地政府分工負責,因為珠江三角洲西部經濟潛力巨大,大橋有助於推動三地經濟可持續發展。港珠澳大橋和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落成後,大嶼山將成為往來本港、澳門和珠三角西部的必經之地,發展「橋頭經濟」對本港的價值絕對不容忽視。對於在珠海、中山和江門等地經營的本港大中小企業,港珠澳大橋也帶來很多便利。香港的各行各業,包括金融、貿易、物流、工程、建造、旅遊、零售、工商專業及支援服務等,均可獲益。如果盲目地說這是「大白象工程」,不但無法以理服人,而且抹殺了工程和建造業界對香港經濟發展的貢獻。

        主席,議會的「不合作運動」和「拉布戰」持續期越長,經濟民生所受的拖累就越大。本人呼籲泛民議員回頭是岸,為香港未來的可持續發展着想,盡快停止拉布,以免干擾議會正常運作,令政府施政舉步維艱。否則既影響房屋供應,影響交通運輸和地區建設項目如期落實,也會影響工程和建造業界的發展,打爛業界從業員的飯碗,剝奪新一代向上流動的機遇!

        主席,本人謹此陳辭,支持「2015年撥款條例草案」,反對各項修正案。

立法會盧偉國議員 博士 工程師 (工程界)
Legislative Council Ir Dr Hon Lo Wai Kwok (Functional Constituency -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