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tion Speeches

就「2016年施政報告」致謝議案發言(環節2:房屋、發展事務、交通、環境及能源)

主席:

        本環節的各項議題,其實都涉及本港的長遠發展和整體規劃。

        特首在今年的施政報告表示:「住屋仍然是香港最大的民生問題。」相信大家都同意這個基本判斷,本屆特區政府設法解決住屋問題的努力也有目共睹。據當局最新預計,未來5年興建的公營房屋單位約為97 100個,未來3至4年一手住宅市場的私營房屋供應量約為87 000個單位。我認為,除了致力解決供應量的問題,當局也應盡快檢討和重整房屋階梯,兼顧不同階層的需要:其一,可提供針對性的資助置業措施,例如,重新推出優化版的「首次置業貸款計劃」和「夾心階層住屋計劃」,滿足中產人士的置業訴求。其二,可探討與發展商合作,興建小型、廉宜、可租可買的合適住宅,協助青年解決住屋需要。

        然而,當局能否如期落實上述房屋供應,還要視乎土地規劃及開發速度能否跟得上,本屆政府亦努力制定短中長期土地供應計劃。短中期措施主要透過檢討土地用途,包括改劃用地及增加密度,務求地盡其利。長遠來說,當局將推動新界和大嶼山的新發展和擴建,研究在維港以外適度填海和開發中部水域人工島,發展岩洞和地下空間,以及釋放部分不再適合耕種的土地和具發展潛質的棕地等。大嶼山發展公眾參與活動已於1月31日展開,為期三個月,收集市民的意見,以制訂發展藍圖,政府亦計劃成立「大嶼山拓展處」,希望使大嶼山的發展涵蓋策略性交通運輸基建、房屋供應、產業發展、自然保育和康樂旅遊等方面,成為智慧型低碳社區。行政長官不諱言,「香港不缺乏土地,缺乏的是可發展用地。」亦慨嘆土地開發不時遇到阻力。我認為,這個問題的解決確實需要社會各界在不同的政策目標和社會訴求之間權衡輕重,致力尋求共識。例如,我和經民聯同事曾建議政府改劃百分之三的「綠化地帶」土地,用作興建中產人士或青年家庭能夠負擔的住宅單位,預計可提供約27萬個單位,有助紓緩房屋供應壓力。

        主席,本人在2013年10月9日立法會會議上曾提出議案,促請特區政府盡快制訂長遠基建規劃,凝聚社會共識,然後按部就班落實。議案獲得無修訂下通過,顯示大多數議員都認同長遠規劃的重要性。所以,對於特區政府在去年正式開展《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研究,我和工程業界都歡迎和支持,並期望當局制訂出全面的基建配套藍圖。但我希望提醒當局注意,必須因應香港不斷變化的社會政治環境,檢討並優化現有的規劃機制,改善及簡化城市規劃的程序,在規劃階段盡量吸納不同持份者的意見,以免在項目開展之後,才因拆遷、環評、成本效益等問題,備受種種爭議的困擾,影響基建規劃的有效落實。

        更令人慨嘆的是,立法會泛民議員發起的「拉布戰」已嚴重影響新工程項目的審批。根據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審議項目的統計,2013至14年度原預計新工程撥款總額為431億元,但該年度財委會實際新工程批准撥款總額只有36億元,相對於2011至12及2012至13年度的新工程批准總額1607億元和909億元,大幅銳減,甚至比沙士期間所批出的新工程撥款220億元還要少。本年度工務小組和財務委員會的撥款申請,積壓情況非常嚴重。政府原已預告向工務小組提交金額達675億元的72項工務工程撥款申請,能否全部在今年7月休會前於財委會完成撥款審批,實在不容樂觀。目前,新工務工程的啟動已受嚴重影響,以致負責前期工作的工程顧問公司、建築師、測量師已出現工程不足情況。工程建造業界非常擔憂。

        主席,張超雄議員今天提出的修正議案,其措辭既指責政府「堅持繼續展開各項大型基建項目及擴展新市鎮,而不少基建項目為『大白象工程』,罔顧民生,耗費公帑」,又認為「政府『打尖』,強行將此等基建項目排在民生項目之前,試圖脅迫議員通過相關撥款申請」,要深表遺憾云云。我認為,此番措辭很能概括反映泛民議員發動「拉布戰」的所謂「理據」,其強辭奪理、顛倒是非的實質,不但令人嘆為觀止,相信亦會令工程業界深表憤怒和遺憾!首先,如果特區政府不是堅持繼續展開各項大型基建項目及擴展新市鎮,市民的住屋需求如何得以滿足?香港的發展前景何在?其次,基建項目有哪一項不屬於民生項目?基建工程涉及交通運輸、口岸建設、醫院、公共建築物等服務市民的設施。在項目動工期間,可直接增加就業機會;在項目完工之後,又可促進各行各業的發展。而不同性質的大、中、小和長、中、短期的工程項目有不同方面的社會影響,但可能同樣迫切,政府根據議事規則作出議程安排,不存在所謂「打尖」的問題,但拖延撥款卻會損害民生。此外,我多次嚴正指出,泛民議員反覆把能夠進一步確立香港在區域中策略性地位的基建項目批評為「大白象工程」,實在無法以理服人。例如港珠澳大橋和高鐵香港段項目,既有助於促進香港參與區域發展,對於在相關區域經營的本港大、中、小企業又帶來很多便利和商機,包括工程、建造、金融、貿易、物流、旅遊、零售、工商專業及支援服務等在內的行業,均可獲益。

        主席,目前本港正在進行多項大型基建和屋宇建造工程,造成建造業工人需求增加,表面上人手顯得相當緊絀。但隨着「拉布戰」持續,未來工程量大減,則會出現另一極端,工程量不足,導致業界「一時飽死、一時餓死」。由業界商會和工會等十八個團體組成的「建造業大聯盟」,我和石禮謙議員都是大聯盟的成員,在去年三月八日發動五千人參加「反拉布」遊行,參加者既有地盤工友,也有不少中產專業人士,包括工程師、測量師、工程監督人員等,他們擔心「拉布戰」的持續將導致工務工程「斷層」,近四十萬從業員及相關的上百萬家庭人口的生活將受到嚴重影響,修讀有關課程的學生對入行也會裹足不前。即使日後各項工程再「上馬」,業界亦會因人手不足而出現真空期。我希望泛民議員能夠認真聆聽工程業界的訴求,高抬貴手,停止「拉布」,以理性務實的取態完成餘下工務工程的撥款申請。

       主席,施政報告第130段提到:「政府並將參考外地做法,引入外地承建商及顧問公司,擴大本港建造業整體工程承辦能力,避免工程價格因承辦力不足而上升。」我隨即收到不少工程業界朋友的意見,表示對此感到費解和困惑。眾所週知,香港在工程、建築等相關專業的綜合管理能力相當高,既具有競爭優勢,又達到國際水平,從來不存在所謂「承辦力不足」的問題。同時,本港工程專業在人才、管理和資金上十分開放,外地承建商及顧問公司一向在香港相當活躍,而並非現在才要參考外地做法引入外地公司。至於工程拖延和工程價格上升,並非由於「承辦力不足」,而是源於一系列複雜的因素,包括政治因素的干擾,以致一些大型基建工程進度同時達到施工高峰,同一時間競逐各種資源,造成勞動力短缺、工程費用上漲等問題。我曾就此事致函行政長官,希望他作出說明和澄清,我亦期待政府當局代表在本節對此有所回應。

        在交通運輸方面,我認為當前重點有兩方面:其一,應完善工程監管和成本控制,確保港珠澳大橋香港境內工程和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順利落成。其二,加強與機場管理局的合作,推動三跑道系統工程規劃盡快展開。此外,鑒於去年10月23日汲水門大橋和青馬大橋因撞橋意外需耍全線封閉檢查達兩小時,令機場與大嶼山頓變孤島,特區政府應盡快檢討相關的緊急應變安排,並採取措施確保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如期落成。

       主席,環保和廢物管理方面,行政長官表示,政府將積極落實廢電器電子產品和飲品玻璃容器兩項生產者責任計劃。事實上,相關法案委員會在上月中已完成《2015年促進循環再造及妥善處置(電氣設備及電子設備)(修訂)條例草案》主體法例的審議,正等待提交立法會大會完成二讀辯論及全體委員會審議。我作為該法案委員會的主席,懇請議員同事屆時支持通過,以便有關當局盡快擬備所需的附屬法例提交立法會審議,極力爭取於2017年中全面落實廢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責任計劃,並配合已在屯門環保園動土興建的廢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及回收配套設施,促進「轉廢為材」。本人亦是《2015年促進循環再造及妥善處置(產品容器)(修訂)條例草案》法案委員會主席,相關審議仍在進行。上述舉措將有助於落實《香港資源循環藍圖》訂下的減廢目標。

       在能源方面,今年的施政報告僅提及,政府將與電力公司商討新的《管制計劃協議》,改善規管安排。我認為,當局應根據「未來發電燃料組合」和「電力市場未來發展」的公眾諮詢結果,盡快制定長遠的能源供應策略,尋求一個可靈活應對未來環境變化的、更潔淨的發電燃料組合,以及能夠促進本港電力市場健康穩定發展的可行方案。

       主席,土地開發、房屋供應、交通運輸基建和環保減廢等項目的推行和落實,既涉及一系列財政承擔,也必須確保政府內部有足夠的專業職系公務員編制及相配合的各種資源。有專業職系的公務員工會代表曾經向本人反映,特區政府近年在土地基建和房屋供應方面的工作量大增,資源不足以應付。我因此特別安排相關員工代表與局方會晤,促使當局增加投放資源,設法滿足專業職系公務員對增加工作人手的合理訴求。當局也應從高鐵香港段、港珠澳大橋等工程項目的延誤,以致公屋項目食水含鉛等事件中吸取經驗教訓,加強相關政府部門的協調,完善有關機制,包括考慮協助具相當年資而其崗位屬有長期服務需求的合約僱員轉職為公務員,以維持公務員團隊的專業水平和整體士氣,為市民做實事。

       主席,本人謹此陳辭。

立法會盧偉國議員 博士 工程師 (工程界)
Legislative Council Ir Dr Hon Lo Wai Kwok (Functional Constituency -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