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
今年的財政預算案配合施政報告,就各項經濟和民生議題,算是從善如流,市民反應正面。財政司司長亦積極回應本人和經民聯同事提出的一些建議,推出一系列紓解民困措施,「派糖」達388億元,惠及中小企、中產和基層市民,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同。
不過,除了「派糖」措施,這份財政預算案有更為重要的一面。為了迎接環球新經濟秩序帶來的挑戰,香港迫切需要投資未來,尋求新的增長點,提升整體競爭力,財政司司長對此著墨頗多。
施政報告力推創新及科技產業,而財政預算案為此承擔總額達183億港元:包括成立20億元「創科創投基金」,以配對形式與私人風險投資基金,共同投資於本地的創科初創企業;注資20億元成立「院校中游研發計劃」,資助大學進行中游和應用研究;預留5億元成立「創科生活基金」,鼓勵利用創科改善日常生活;又用5億元推出「科技券先導計劃」,為每間合資格中小企提供最多20萬元資助,利用科技服務提高生產力,升級轉型;同時預留5億元,以增加「Wi-Fi.HK」熱點至超過3萬個;數碼港亦會撥出2億元成立「投資創業基金」,投資於其初創企業。當局又預算會花44億元分階段擴建科學園;並正研究在將軍澳工業邨推動智能生產和研發,項目預算為82億元。主席,我申報我是香港科技園公司的董事,但並無金錢利益。
這些措施雖然令科技業界相當鼓舞,但是,香港創科產業的發展進程,與亞洲一些經濟體相比,差距明顯。以新加坡和韓國為例,能夠躋身區內研發密集的科技樞紐之列,除了持續的政府財政承擔之外,至少得益於兩大因素:首先,通過制定中長期創科發展計劃,訂下策略和路線圖,例如,新加坡早於1991年制定首個5年科技計劃,按今年最新公佈的《研究、創新與企業2020計劃》,未來5年的科研預算達到190億新加坡元(約1,070億港元),集中投放於4大優勢領域。韓國的《第三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訂立了2013至2017年間的研發策略,涉及790億美元(約6,120億港元),主旨很明確,包括將研發活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由35%提升至40%,以及開創64萬個與科學和工程有關的職位等。其次,新加坡和韓國都透過種種稅務優惠和資助,鼓勵企業進行研發。上述經驗值得香港借鏡。事實上,本人多次促請特區政府盡快制訂本港長遠的創科發展策略,又要求政府採取更靈活的政策措施,給予本地企業科研開支三倍退稅,鼓勵業界加大科研投資。以往相關官員照例以「香港實行簡單低稅制」做擋箭牌。但今年的施政報告提到,為吸引外地企業在港成立企業財資中心,其相關利息支出在計算利得稅時可獲扣免。由此可見科研開支退稅並非不可為。我期待,特區政府不再墨守成規,盡快提出整體的產業政策和資源配套方案。
特區政府亦必須積極謀求參與區域發展所帶來的新機會。國家的「十三五規劃」已於3月中旬公佈,當中專門提到要深化內地和港澳的合作,支持港澳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去年10月28日,本會通過了廖長江議員的議案及相關修訂,議題正正是「把握『一帶一路』機遇,尋找香港經濟新方向」,並在分組點票中獲得通過,顯示了各界的認同和支持。我認為,香港應致力發揮「超級聯繫人」的角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基礎設施和專業服務需求殷切,香港應建立專業及基礎設施服務平台,拓展本港與內地的專業服務合作,促成兩地企業聯合競投海外工程項目,攜手參與區域科技研發合作,為本港各類專業人才、大中小企業謀取新出路。
至於具體的推動措施,今年的施政報告宣佈政府將成立由行政長官主持的「一帶一路督導委員會」,並設立「一帶一路辦公室」,統籌協調相關事宜。財政司司長亦要求金管局成立基建融資促進辦公室,以便建立平台提供全面的基建金融服務。我認為政府應邀請相關業界的資深專業人士,包括熟悉基建項目運作和監管的資深工程師,作為上述各級架構的諮詢成員,集思廣益。同時,政府將撥款2億元,支持香港專業服務業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其他境外地方進行交流與合作,當局也應藉此鼓勵相關的工商和專業團體進行直接的聯繫,尋找合作機會。此外,當局宣佈將向獎學基金注資10億元,鼓勵更多「一帶一路」國家的學生來港升學。本人和經民聯同事建議同時資助香港學生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修、實習和交流,擴闊國際視野。教育局局長回覆本人的質詢時表示,最近已推出專上學生前往「一帶一路」地區交流資助計劃,每名合資格學生的資助總額上限約為 5 萬元。我認為,上述各項計劃應不時檢討,以切合社會所需。
在社會民生方面,儘管政府努力覓地建屋,本港房屋供求仍嚴重失衡。我曾建議當局改劃部份 (例如3% )「綠化地帶」土地,興建住宅。我樂於見到,政府至今已物色約150幅具房屋發展潛力的用地,當中約70幅為「綠化地帶」用地,佔全港「綠化地帶」用地約 1%,預計可提供逾 8萬個住宅單位。至今已有19幅用地獲「城規會」改劃作住宅用途,顯示這是實際可行的規劃路向之一。本人亦多番強調,當局除了解決房屋供應量的問題,也應適時檢討和重整房屋階梯,例如提供針對性的資助置業措施,以兼顧不同階層、包括中產人士和年青家庭的置業訴求。
至於交通運輸基建,《鐵路發展策略2014》已訂立規劃框架,提出在2026年或之前推行七個新鐵路方案,運輸及房屋局局長亦表示,將會推展相關的北環線及古洞站、屯門南延線和東九龍線的詳細規劃工作。我認為落實相關的規劃及前期工作已是刻不容緩,否則,隨著現時全速興建的幾條鐵路在未來數年相繼落成,新項目如不能接上,本港鐵路基建將難以有序而持續地發展。
主席,儘管發展局局長最近在財委會特別會議上表示,展望未來數年,每年的工務工程開支均會超過700億元,然而,立法會近年的拉布戰已嚴重影響工程項目的審批。以本年度為例,政府原本已向立法會預告提交達675億元的72項工務工程撥款申請,至今,財委會除港珠澳大橋及高鐵香港段工程的增加撥款外,只批出了2項共約2億元的新工程撥款和基本工程儲備基金項下的128億元整體撥款。業界非常憂慮,「拉布戰」持續,導致工務工程「斷崖式量減」。由業界商會、專業學會和工會等十多個團體組成的「建造業大聯盟」,自去年起多次發動「反拉布」集會和遊行。原定上星期日再舉行「反拉布」遊行,只因天氣惡劣而要改期。業界人士指出,新工務工程的啟動已受嚴重影響,以致位於工程鏈上游的工程顧問公司、測量師、建築師等已出現工作量不足,「拉布戰」持續將令失業潮蔓延至工程鏈下游。業界擔心建造行業的失業率有可能回升至2003年沙士前後的19%,近40萬從業員及相關的上百萬家庭人口的生活將受到衝擊,修讀有關課程的學生對入行也會裹足不前,更會廣泛殃及本港的經濟發展及社會民生。
主席,除了政治因素的干擾,香港過去由於欠缺全面長遠的基建規劃,工程業界深受其害,「一時做死、一時餓死」。所以,本人在2013年10月在立法會動議議案,促請特區政府制訂長遠基建規劃,議案在無修訂下通過,顯示獲得大多數議員認同。我樂於見到,規劃署去年已着手「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的更新研究。我希望當局能夠融入與時俱進的規劃理念,致力將香港建設成為低碳智慧城市。同時,設法吸引公眾參與諮詢活動以凝聚共識,爭取該項研究有效率地完成。另一方面,針對近年建造成本持續上升,發展局將設立一個跨專業辦公室,以加強對工務工程的成本管理。我認為,當局應考慮設立適當的諮詢架構,更有效地吸納工程師和相關專業人士的經驗和意見。
主席,本人亦十分關注公務員專業職系人手的增加。現時相關政府部門,包括規劃署、房屋署、土木工程拓展署、渠務署、水務署、機電工程署、運輸署、路政署及環保署等,都聘用不少工程專業人士,他們在推動工務工程方面向來扮演重要角色,但近年的工作壓力越來越大,尤其要迅速回應議會內外各種各樣的訴求。本人多次向特區政府反映專業職系公務員人力資源不足的問題。財政司司長如今宣佈,公務員編制在2016/17年度將較上年度增加2, 223個職位。當局回覆本人的質詢時表示,預計新增職位當中屬於上述政府部門聘用的工程專業人員職位佔156個。我認為,當局也應訂立定期的檢討機制,並建立合理的晉升階梯,以培養和留住工程專業人才,務求有政策、有規劃、有人才、有資源,落實施政。
主席,整體而言,今年的財政預算案算是務實、積極的,有紓解民困的措施,亦有兼顧長遠發展的策略。本會應該支持通過《2016年撥款條例草案》,讓市民安居樂業,亦為新一代創造向上流動的機遇。
主席,本人謹此陳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