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tion Speeches

就“急切改善九龍東公營醫療服務”議案發言

代主席:

      首先多謝柯創盛議員就“急切改善九龍東公營醫療服務”動議原議案,對於其主旨和具體建議,本人和經民聯議員同事基本上都贊成的。事實上,經民聯過往亦多番促請特區政府增撥資源,以及加強公私營醫療協作,以提升本港醫療服務的水平。所以,對於邵家臻議員在其修正案中刪除「增撥資源以加強公私營醫療協作計劃」一項,感到費解。

      原議案提到的市民對醫療服務的各項訴求和期望,其實並不限於九龍東一區。本人申報,我現時是醫院管理局成員,但並無金錢利益。據我了解,港九新界各區居民對醫療服務的訴求與現有設施之間的落差也相當大。所以,我認為應該從全港的角度去探討這個議題,如果特區政府能夠切實對症下藥改善醫療服務的整體水平,也將惠及九龍東的居民。

      事實上,本屆特區政府對醫療衛生服務投入了不少資源,例如在在2017-18年度,醫療衞生經常開支預算總額為六百一十九億元,佔政府經常開支的百分之十七,並會向醫管局額外撥款20億元作整體經常性開支,以增加公營醫院病床數目和各頖診斷服務名額。更值得注意的是,當局宣布了總額二千億元的十年醫院發展計劃。計劃包括在啟德發展區興建一所大型新急症全科醫院,以及重建或擴建超過十間醫院。

      雖然投放資源不少,但現時的醫療服務仍未能令市民感到滿意。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在資源的投放以至分配方面有待優化,部分醫院擴建和增建項目仍處於規劃和建設階段。我認為,特區政府必須「望聞問切」,廣泛聽取市民和各持份者的意見,綜合分析本港醫療衛生系統的病因,相應對症下藥,分別採取適當的短、中、長期的對策。

      在短期方面,特區政府應該優化資源的投放及分配,務求立竿見影,改善公營醫療服務,致力縮短全港公立醫院的專科及普通科門診服務的輪候時間。政府應增設流動醫療車,為全港各區的長者及行動不便人士提供診症服務;並善用互聯網平台,為市民提供公營和私營醫療服務的資訊; 以及盡快檢討醫管局《藥物名冊》及藥物資助制度等。

      在中期方面,當局應爭取社會各界支持,盡快落實擴建和增建醫院的各項工務工程項目,包括落實聖母醫院重建計劃,以及興建啟德醫院,確保2024年可全面投入服務。至於行政長官在《2017年施政報告》中宣佈,政府決定出資在將軍澳預留土地興建中醫醫院,我相信市民都期待現屆和下屆政府切實跟進。

      長遠而言,特區政府應正視本港人口增加,特別是人口老齡化等趨勢,制定全面的醫療政策,為香港未來所需的醫療資源及早作出規劃。當局已開展《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規劃研究,我認為,未來的土地規劃,必須兼顧經濟民生發展的整體性,除了增加房屋供應及支援產業發展,也要有周詳的社區發展規劃,包括預留土地,增設各種醫療及社康設施,並落實各項擴建和增建醫院的發展計劃。同樣重要的是,當局必須解決醫護專業人手問題,投放資源以確保醫護人手的穩定供應,並透過增加培訓機會,提升醫療專業的水平。

      代主席,要切實紓緩全港各區公立醫院現時所面對的服務壓力,政府必須採取更靈活的政策措施。除了加快檢討各區醫院聯網之間的協作和支援,更應設法鼓勵公私營合作,例如,促進公私營醫療合作的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已於去年3月啓用,當局應盡快開展下一階段的工作,鼓勵病人和醫護人員積極參與。此外,正如經民聯多番向政府建議,長遠應落實推行「自願醫保計劃」,並增設「醫療保險免稅額」,鼓勵有條件的市民購買醫療保險,更多地使用私營醫療服務,以減輕公共醫療系統的負擔。

      代主席,各修正案的內容包含了不少具體的建議,顯示不同黨派的議員在這個議題上都很務實,方向亦一致。由此可見,在具體民生議題上,大家確實存在合作商議並尋求共識的空間。我期待這成為本會議員同事合作共事的新趨勢。

      代主席,本人謹此陳辭。

"

立法會盧偉國議員 博士 工程師 (工程界)
Legislative Council Ir Dr Hon Lo Wai Kwok (Functional Constituency -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