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主席:
首先多謝廖長江議員動議原議案,促請特區政府更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全力把香港轉型為綠色低碳智慧型社會及經濟。本人和不同黨派議員分別提出合共9項修正案,顯示大家都十分重視這個議題。
代主席,根據《巴黎協定》,各締約成員國家和地區必須提出自願減排溫室氣體的目標,並且每5年進行目標檢討與更新,香港也應該配合國家履行締約成員的承諾,多管齊下,設法減低溫室氣體的排放。我作為代表工程界的立法會議員,同時亦是香港綠色策略聯盟的主席,一直聯同業界的有心人關注香港的可持續發展,就環保政策和措施發聲,並促請特區政府為此制定規劃,提出清晰的目標及路綫圖。
不言而喻,相關具體政策措施必然包括倡導能源效益,推廣基建智慧化和綠色建築。因為,以本港的溫室氣體排放來說,發電大約佔總排放量的三分之二,而接近百分之九十的電力都是用於建築物之內。換言之,建築物所耗用的能源大約佔香港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的百分之六十。當局已帶頭在多個政府建築物落實能源效益設施,對業界起到一定的鼓勵作用。特區政府在2013年成立「推動綠色建築督導委員會」,就推動綠色建築制定實施策略。所謂「綠色建築」,是指能夠減少建築物對環境影響的建築作業模式,由建築物的選址、設計、施工、營運管理以及保養等環節,都貫徹善用能源和其他資源,並減少產生廢物和污染。香港綠色建築議會在2013年也推出了「香港3030」計劃,為全港建築物制訂一套降低耗電量的長遠方案,目標是在2030年或以前將全港建築物耗電量較2005年降低三成。在這方面,特區政府在啟德發展區設置區域供冷系統,是一個很好的試點項目。區域供冷系統的能源效益較傳統氣冷式空調系統高35%,較獨立使用冷卻塔的水冷式空調系統高20%。在整個啟德區域供冷系統完成後,每年可節省高達8,500萬度電,相當於減少排放59,500公噸二氧化碳。整個工程項目已在2011年展開,分三期進行。繼立法會工務小組委員會於今年11月初通過撥款建議以進行第III期的餘下工程,本人亦聯同小組委員會部分成員在11月26日視察區域供冷系統設施目前的運作情況和餘下建造工程的最新進展。該系統有助於將九龍東建設為低碳社區,特區政府日後可以進一步優化和推廣。本人亦多番促請當局,在落實其他新發展區時,應預先規劃各種通訊、管網、智能家居、綠色建築等軟、硬基建設施,並運用創新科技和大數據,就交通、醫療、環保和長者服務等作妥善規劃,致力打造綠色低碳的智慧社區。今年7月5日的立法會會議討論了本人動議的「加快推動智慧城市發展」議案,最終原議案連同5個修正案都獲得通過。我亦樂於見到特首今年增撥5億元,用於推動智慧城市發展。
代主席,特區政府必須致力促進環保技術的開發與應用。我留意到莫乃光議員的修正案亦促請當局「鼓勵研究和應用嶄新綠色科技以提高能源效益、降低碳排放和減少廢物」。本屆特區政府在推動創新科技方面的確較以往積極進取,特首在《2018年施政報告》宣佈,在去年財政預算案預留500億元的基礎上,再投放280億元用於大學研究、再工業化、公共服務應用科技和加強創科氛圍等。我認為當局應增撥專項環保科研資源,推動設立「環保技術產業化及發展中心」,支援開發環保技術、審核新技術,以及促進跨地域的技術轉讓與合作。
此外,為了落實《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13 - 2022》訂立的目標,當局應多管齊下,完善各項配套,落實「減廢、回收、妥善處理廢物」的政策。政府應要為回收業產業鏈各從業者提供經濟誘因,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郭偉強議員的修正案亦促請當局「提供專門稅務、土地等優惠,以吸引更多綠色產業在本港發展」。同時,政府亦需要支持業界完善回收物流網絡。對於政府擬議的都市固體廢物收費計劃,社會各界非常關注配套措施是否到位,否則會導致非法棄置垃圾激增,造成「垃圾圍城」。
代主席,香港也應參考其他地區的經驗,積極推廣使用潔淨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歐盟曾訂定目標,到2020年時,陸路運輸要有百分之十的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包括利用生化柴油、電動汽車、氫燃料電池等。就此,本人曾多番向當局建議,一方面盡快制定長遠的能源供應策略,尋求一個可靈活應對未來環境變化的、更潔淨的發電燃料組合;另一方面應推動業界完善本港的廢食油回收系統、生化柴油生產和銷售渠道,並且優化政府綠色採購政策,帶頭使用生化柴油。不過,我認為在電動車配套設施尚欠完善的情況下,實在不可能像許智峯議員的修正案所建議,任意「設定禁售燃油私家車的目標年份」。
代主席,隨著經濟全球化,我們都生活在同一天空下,要卓有成效地應對氣候變化,香港顯然不能單打獨鬥,而必須推動區域合作。特區政府應加快落實粵港澳在2012年6月一起發佈的《共建優質生活圈專項規劃》,作為促進大灣區建設的一項具體內容。大灣區相關政府部門和業界必須集思廣益,建立良好的社會生態系統,成立高層次的區域環保合作委員會,制訂互利共贏的合作方案,共建綠色、低碳和高科技的智慧城市群。
代主席,至於范國威議員的修正案建議當局「停止填海興建人工島,以免採砂工程破壞自然環境及進一步增加碳排放」,我不能贊同,因為事實是,現今的填海,已有很多環保技術,例如機場三跑道的填海採用「深層水泥拌合法」,可以緩解對環境的影響。填海造地當然要考慮極端天氣的挑戰,並以工程設計和技術提升防禦措施和應對氣候變化。
代主席,本人謹此陳辭,希望議員同事支持我的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