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在2月公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確立了區內各個城市的定位和發展方向。但大灣區畢竟涉及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法域和關稅區的特殊結合,如何打通經脈,切實達致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更自由地流動,發展成為世界性、高水平的城市群,有賴三地政府群策群力合作共贏。我認為其中一項重要課題,是加強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以打造國際航運和航空樞紐。
隨著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香港段等重大跨境基建相繼開通,加上深中通道和虎門二橋和等連接珠江口兩岸的大型交通基建將陸續落成啟用,粵港澳三地交通網絡愈見發達,為促進大灣區互聯互通提供了優良的硬體設施。同時,大灣區機場群是中國航空最繁忙的區域,聚集了多個國際機場以及眾多中小型機場。2016年,粵港澳大灣區航空客運量達1.85億人次,貨運量為736萬噸,超過紐約、倫敦和東京等國際著名灣區。此外,海運及物流業亦是大灣區內重要的經濟發展支柱之一,香港、深圳和廣州三個樞紐港口已成為區內航運業的領頭羊,形成龐大的港口群。在海、陸、空三大範疇,大灣區發展愈見成熟,具備充足條件成為重要的國際航運和航空樞紐。關鍵是要創新體制機制,突破灣區不同制度的阻隔,加強各城市之間的協調,完善跨境海、陸、空接駁系統及配套措施。
首先,應建構“網形陸路運輸系統”,完善大灣區跨境基建聯通。建議展開一系列可行性研究,探討在香港和深圳的東西兩翼口岸興建軌道交通:東面在蓮塘香園圍口岸興建東鐵支線,讓旅客方便乘搭深圳地鐵;西面在洪水橋興建西鐵支線,讓旅客可順暢地通過前海連接穗莞深城際鐵路及深惠城軌。同時,積極研究在港珠澳大橋多開一個接口通往深圳,借助大型跨境基建的落成,帶動珠江口東、西岸整體有序發展。
同時,應優化通關安排,推動大灣區無縫連接。可優化電子無縫清關,並進一步完善人貨通關安排,提升效率。待時機成熟,讓更多口岸提供24小時通關服務,務求人流、物流暢行無阻。
此外,應進一步開放大灣區航權,釋放空域、海域資源,既支持全球航空公司開闢新航線,也為外地航海企業提供經營便利,鼓勵增設航線和設立航點。
同樣重要的是,設立統籌協調機制,統籌現有港口、機場、大橋和鐵路的資源整合及利用,協調各城市交通基建的功能和發展,分流各港口、機場的客貨流,解決現實存在的相關政策或技術問題,以達至橋通、路通、財通和人心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