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近日通過了一項議員議案,促請特區政府檢視工務工程的優先次序,確保重點項目提速提效。
筆者發現在熱烈討論的過程中,各人對這個議題有不少基本共識,包括特區政府應維持每年工務工程的穩定投入,同時全面檢視各項工務工程項目的成本,並優先處理急迫項目,以優化公共資源分配,令重點經濟及民生建設項目提速提效,以及保障建造業從業者的生計與行業的健康發展。這些信息對於工程業界是極大的支持和鼓舞。
優先處理急迫項目 穩就業
香港正處於經濟轉型期,美國發起貿易戰和關稅戰,更為全球經濟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各行各業都面臨衝擊,建造業也受到波及,一些企業開始出現經營困難。現屆特區政府倡導以「基建先行」及「創造容量」的規劃方式,促進經濟發展,改善社會民生。
財政司司長在2025-2026年度財政預算案中指出,為了配合北部都會區和其他工務工程,未來5年的基本工程開支,預計將會由平均每年約900億元,增加至約1,200億元,同時撥款為工程業界提供各項在職培訓的津貼和課程,為未來基建工程做好人才配備工作,這些措施可望為業界的持續發展打下強心針,筆者和工程界都十分歡迎和支持。
民生工程 勿因財赤叫停
工務工程項目往往涉及工地開發、交通運輸、口岸建設、供水供電排污、學校、醫院等服務市民的設施,又助力為業界近40萬從業員及相關的上百萬家庭人口提供生計。財赤不是叫停民生工程的理由,恰好相反,正正因為大環境不理想,更需要政府適度注入活水,以提振經濟,並增加市民和業界抵禦逆境的能力和信心。
當然,工程造價問題亦是大家關心的。今年6月10日,立法會工務小組審議搬遷沙田污水處理廠往岩洞工程最後一期約129億元工程撥款,連同這筆款項在內,總工程造價約328億元,較原先估計約400億至500億元大幅壓縮,這和業界及政府部門的努力有很大關係,例如渠務署今次採用直接採購模式,減低物料溢價,值得嘉許。
筆者和業界都認同,為了優化公共資源分配,有需要優先處理較急迫的工務工程項目,例如,北都是香港未來經濟增長的引擎,經民聯最近向行政長官提交對2025年施政報告的建議,就促請政府通過縮短土地審批時間、簡化改劃諮詢程序等,提速北都土地開發流程。
政府與港鐵近日宣布,為加快建造北環綫,將引入內地標準。筆者認為,香港與內地的鐵路系統都是高標準,如果能從規劃、建造、物料等取長補短,並減少項目總造價,在時間和成本都能達致多贏。當然,政府亦要平衡其他涉及提振經濟、改善民生的工程項目,不可偏廢。
善用新科技 增效降成本
特區政府也應加強協助業界善用新科技和預製組件,以減省成本和提升工程效率。同時,筆者今次動議的修正案獲得通過,充分顯示社會各界都同意,當局應詳細檢視各項工務工程的投資金額、按工程規模擬備大、中、小型工程清單,以及按輕重緩急訂立落實工程的次序,並對人力資源需求預先作出規劃,以便審時度勢,適時有序推出,設法保障大、中、小工程企業營生,以防止工程量大起大落,重蹈業界過去「一時做死,一時餓死」的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