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tion Speeches
就“維持本港有利營商環境”議案發言

主席:

        本人對於林健鋒議員今天提出“維持本港有利營商環境”議案,十分認同和支持。在經濟全球化的宏觀背景下,本港營商環境與環球經濟息息相關,而美、歐、日等主要經濟體復蘇緩慢,香港難免受到影響。本港自開埠以來,在特殊的地理與政治環境之下,經濟得以不斷發展,創出奇蹟。但近年隨著鄰近經濟體系的快速發展,本港的一些競爭優勢開始弱化。發展經濟是香港當前首要任務,如果我們不能創出新的優勢,則只有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只有發展經濟,才可以「把餅做大」,才有條件進一步改善民生。而要發展經濟,自然要從改善本地營商環境做起。

        我認為,特區政府可以從兩大層面,有針對性地採取積極的政策措施,以改善本港營商環境:

        首先,特區政府應該根據不同行業的特點,結合切合時宜的公共政策和資源投放,扶助中小企。主席,本港經濟發展的其中一個主要著眼點,就是要維持一個有利中小企的營商環境,其道理不言而喻。根據相關數據顯示,現時本港共有約三十萬家中小企,佔全港企業總數逾百分之九十八,聘用超過一百二十萬名員工,佔私營機構總僱員人數約五成,對促進本港經濟發展和支撐就業市場,發揮重大的作用。可是,一方面全球經濟大環境存在許多不明朗因素,另一方面大企業往往有著財雄勢大的競爭優勢,本地中小企可謂內外交煎,面對不少經營困難。特區政府近年已採取一些面向中小企的紓困措施,推出不少支援計劃,例如借貸擔保、提供出口信用保險等,並且於二○一二年六月推出總值十億元的BUD專項基金,協助本港企業發展品牌、升級轉型及拓展內銷市場,對中小企有一定的幫助。不過,與業界的訴求相比,特區政府還可以採取一些更有針對性的措施。

         政府必須完善現行的採購政策和投標機制,協助中小企取得相關入場資格和累積經驗。關於採購政策和投標機制,無論是工程業界和科技業界,都多次向我反映對現行機制的不滿。我亦先後透過不同渠道,包括寫信給特首梁振英先生,表達業界的訴求:例如,政府的工程投標項目應該適度分拆,而政府的採購政策也應該適當鼓勵本地科研,參考其他地區包括WTO世貿成員的相關經驗,帶頭應用本地研發的產品,甚至訂明採用某個比例的本地科技,令中小企有機會利用本地市場作為試點。另一方面,應積極利用CEPA和在廣東實施的「先行先試」政策,透過兩地政府層面的協商,幫助業界將本地科技產品和服務推向廣東省市場。不少本地中小企雖然有科技創新的人才和技術,但在經營規模和業務往績方面,與跨國巨企競爭甚為吃虧,而透過上述的一些措施,就有可能讓本地中小企獲得入場資格,參與政府的採購和投標項目,不斷充實公司的「往績履歷」,藉此增強競爭力,逐漸發展和壯大;亦讓本地工程、科技專才和產業界得到更多參與和發揮的機會。

        此外,政府應鼓勵並資助中小企運用資訊科技,推廣應用雲運算、移動互聯網等技術,提升它們在數碼經濟中的競爭力,推動產業創新。

        另一個層面是,加強多元化的教育和培訓,鞏固本港的人才優勢。港人引以為傲的高質素的人才,歷來在本地經濟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如果香港要實現經濟多元發展,提升支柱產業,推動新興產業,活化傳統產業,就要對各行各業的人力資源供應,及早作出預測和規劃,並增加投放資源,培育新一代的接班人。教育和培訓應該多元化發展,一方面,提升各大學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水平,提供更多獎學金,資助本地優秀畢業生繼續深造,培養各類專門人才。同時,要加強專業教育和職業培訓,致力提供各類職前和在職訓練,為不同年齡與程度的社會人士提供各類認可學歷。此外,應與各專業協會合作,鼓勵年輕從業員持續進修,提升相關業界的專業水平。特區政府應配合行業資歷架構的推行,完善各類課程的銜接,提升本地人才的競爭力,推動年青人向上流動,讓本地僱員學以致用,分享經濟發展成果,僱主亦能藉此獲得較充足的人力資源,達致多贏局面。

        主席,今日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蘇錦樑局長亦在會議廳。我想問局長,在本屆特區政府期內是否仍會考慮成立科技及通訊局?如否,會否考慮盡快在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設立副局長一職,專責主導創新科技的發展?

        主席,本人謹此陳辭。

 

"
使用條款 Terms of Use | 私隱政策 Privacy Policy
立法會盧偉國議員 博士 工程師 (工程界)
Legislative Council Ir Dr Hon Lo Wai Kwok (Functional Constituency -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