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tion Speeches
就“反對擴大輸入外地勞工”議案發言

主席:

     政府近日公布「集思港益」人口政策諮詢文件,引起社會各界對本港勞動力供應的關注。其一,文件指出了一個中長期的趨勢,本港人口老化會降低勞動人口參與率,將由2012年的58.8%減至2041年的49.5%。其二,在2013年6月,私營市場的職位空缺數字亦按年上升9.9%至77,900個,當中建築地盤職位空缺更錄得顯著升幅,上升74.3%。因此,無論從長、中期人口老化趨勢,以至部分行業現時面臨的勞動力緊絀情況,都顯示我們有必要認真檢討本港的輸入外地勞工政策。

     提到輸入外地勞工,一般打工仔往往會擔心,如果貿然輸入外地勞工,手中的飯碗會被打破,又或者自己的議價能力遭到削弱。這些憂慮是可以理解的,政府也確實有責任就相關決策釋除疑慮。

     但我們不應因此完全否定,在特定條件下,出於解決本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輸入外地勞工是一個不得不作出的選擇。

     主席,住屋是目前困擾公眾的首要民生課題,而根據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推算,未來十年總房屋供應介乎44萬至50萬個單位之間。要順利達成這個供應目標,大家也許只著眼於如何增加土地供應,而忽略了我們的建造業勞動市場是否有足夠的人手配合。建造業是勞動密集型行業,更由於近年本港正全速興建五條新鐵路,以及興建港珠澳大橋和中環灣仔繞道等大型基建,進一步加劇建造業勞工供應的緊缺情況。香港建造業議會聯同建造商會、機電工程商聯會在今年4月在建築地盤進行人力資源調查,結果顯示工地工人短缺平均達百分之十五以上,按現時每天有6萬至7萬名工人出勤推算,人手短缺近1萬人,部分工種,例如混凝土工、木模板工和結構鋼材焊接工、幕牆工等,更分別缺人達30%至60%。更令人憂慮的是,業界目前約有百分之50本地工人已年屆五十,需要降低工作日數以回復體力,亦會陸續退休。而每年可培訓的學員人數上限為4,600人,新人流失率亦達25%。勞動力緊缺已對施工進度及工地安全帶來嚴嵕考驗,亦大幅增加經營成本。因此,社會需要認真思考:是無視本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盲目反對輸入外勞,抑或因時制宜,檢討和優化本港的輸入外勞政策措施呢?

     主席,本港現時有既定的輸入外地勞工機制,例如低技術工人可根據「補充勞工計劃」申請,經勞顧會審批。但業界普遍反映,該計劃過分嚴謹,通常需時大半年至一年多處理申請。其中一個案例是,鐵路工程需要的某些特殊工種輸入申請,審批竟需時18個月,到獲得批准時,該批特殊技術人員早已受其他地區聘用了。業界亦反映,申請的名額與實際獲批准的比率太低,遠遠無法滿足現實的需求。

     主席,輸入外勞一事,既不應全盤否定,亦不宜一刀切。政府應該與業界合作,進行詳盡的人力資源調查,據此制訂加強技能培訓的計劃,同時提高薪酬福利待遇,改善工作環境,吸引本地新血入行。在採取這些合理的必要措施的同時,有需要因應不同的工種,甚至因應某階段的大型工程,訂立可考慮輸入外勞的清單,更可以考慮委托行業專業組織,負責清單的更新管理和統籌分配名額,以杜絕可能出現的濫用機制情況。

     主席,平心而論,建造行業如今之所以面臨勞動力非常緊絀的情況,皆因香港在以往一段時期無論在房屋供應、大型基建等方面,都缺乏整體規劃。更有甚者,像高鐵項目、中環灣仔繞道、港珠澳大橋香港段工程等,都因為政治爭拗甚至司法覆核而橫生枝節,而令相關工程無法如期有序地展開。工程多的時候,由工程師到建築工人都不足夠,工程少時則造成失業、開工不足等問題,以致「一時做死, 一時餓死」,令人歎息。目前,香港正面臨種種挑戰,對外既面對鄰近地區的競爭,對內又要應對人口老化、勞動力下降的趨勢。為了增加本港的競爭力,令社會可持續發展,我們必須靈活應變,因時制宜,對待輸入外地勞工,也應作理性的思考。香港以往有很成功的輸入外勞經驗,機場核心工程就是很好的例子。因此,特區政府的政策必須具備前膽性,才有可能解決勞動力需求與供應脫節的困局。

     主席,本人謹此陳辭。

使用條款 Terms of Use | 私隱政策 Privacy Policy
立法會盧偉國議員 博士 工程師 (工程界)
Legislative Council Ir Dr Hon Lo Wai Kwok (Functional Constituency -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