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增中產稅務優惠 勝全面減稅(刊載於2014年1月11日《經濟日報》)

      特區政府正就本年施政報告及財政預算案進行諮詢,近日有立法會議員要求政府「全面減稅」和「還富於民」。類似提議表面動聽,卻未免失諸偏頗,因香港的稅制須面對許多制約。

      「審慎理財」是香港政府基本的理財哲學,源自港英時代。後來在《基本法》第一百零七條以法律條文確定下來:「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並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要恪守這項原則,又要平衡社會經濟民生所需,其實絕不容易。

政府四分一收入 波動性大

      所謂「量入為出」,不妨分兩方面考察。「政府收入」有三個組成部分,其一是直接稅,包括利得稅、物業稅及薪俸稅;其二是間接稅,例如印花稅、博彩及彩票稅等;其三是所謂「非稅項收入」,主要是地價收入和投資收入。值得注意的是,地價收入和印花稅在政府總收入的比率不小,波動性卻相當大。

      以2012至13年度的修訂預算為例,地價收入和印花稅分別達到691億和430億元,較原來預算上升15.2%和16.2%,而兩者合共佔政府總收入的25.2%,換言之,政府總收入的超過四分之一極受經濟市道影響。

      事實上,香港是外向型經濟,本土市況容易受外圍市場牽制,正所謂「外圍市場打個噴嚏,香港也會感冒」。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和2008年環球金融海嘯的衝擊,大家記憶猶新。政府收入存在一些不穩定成分,絕非危言聳聽。

稅基收窄開支增 財政壓力巨

      以「政府開支」而言,社會福利、醫療服務及教育是主要的政策組別,在2013至14年度,這三方面的預算開支接近1,700億元,佔政府經常開支六成,與2007至08年度相比,增幅更達五成。若肆意大幅增加某方面的開支,其他政策組別的開支勢必受到影響。而且易加難減,一旦構成長遠的財政負擔,其可持續性大有疑問。

      展望未來,「量入為出」的理財原則在中、長期更是「火燒兩頭」:據《集思港益》人口政策諮詢文件,到了2041年,香港人口中有接近三分之一年屆65歲以上,適齡工作人口將萎縮,令香港的稅基進一步收窄,「政府收入」將減少。另一方面,隨着香港人口老化,醫療護理和社會福利服務的公共開支勢必增加。這就從兩方面對香港公共財政的可持續性構成巨大壓力。

      我們確實需要檢討本港稅制,但必須尋求適當平衡,既要盡量沿用本港的低稅率及簡單稅制,以維持香港的國際競爭優勢,吸引外來投資;又要適當擴闊稅源,以促進公共財政的可持續性。

      不過,特區政府目前仍有空間透過對「政府收入」或「政府開支」的靈活處理,包括善用財政盈餘,以促進社會公平,並提升整體競爭力。

醫保租金扣稅 消減中產怨氣

      其一,必須兼顧不同社會階層的需要。近年本港中產人士交稅多,福利少,怨氣大。政府可透過適度的稅務寬免,例如,增設「居所租金扣稅額」、延長居所貸款利息扣稅年期,向主動購買醫療保險的人士提供扣稅優惠等,紓緩中產人士的負擔。

      其二,政府應投資於未來。例如,可提供企業研發資金兩倍至三倍扣稅,以及延長「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為中小企提供更有利的經營條件。

      此外,當局更應作出長遠規劃,投資基建,增加土地和房屋供應,促進產業發展,提升本港整體競爭力,才是確保公共財政可持續性的治本之道。

 

使用條款 Terms of Use | 私隱政策 Privacy Policy
立法會盧偉國議員 博士 工程師 (工程界)
Legislative Council Ir Dr Hon Lo Wai Kwok (Functional Constituency -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