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tion Speeches
就“妥善處理跨境學童引伸的問題”議案發言

主席:

     本人感謝譚耀宗議員提出原議案。近年,跨境學童人數不斷增加,既衍生不少實際問題,也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本會促請政府相關部門和各界妥善處理,是應有之義。

     主席,有一次我和太太一同過關往深圳,留意到有一個大約三、四年班的小女孩,拖著一個大約一年班的小男童放學過關。我們稱贊女孩很細心照顧弟弟,她竟然答「他不是我的弟弟」。更令我們驚訝的是,過關後他們一個向左走,一個向右走,分道揚鑣,各自回家。又有一次,有個大約五、六年級的女孩,和大約三年級的另一個女孩、再加上約一年級的男童,相伴放學過關,我們又以為是三姊弟。閒談之下,才知三位並無姊弟關係。年長的女孩有些擔心地說,我快要升中學了,到時不能照顧他們二人。約三年級的那個女孩立即指著小男孩說,「不用怕,到時候我也長大了一些,可以照顧他。」這兩次生活的小遭遇,場面溫馨感人,令我夫妻二人非常感動,但同時又不禁慨嘆,是誰要他們小小年紀,要如此奔波勞碌地往返上學呢?對這些小朋友的成長有何影響呢?為何不能有較妥善的安排?成年人們能不汗顏?政府能不汗顏?

     跨境學童是指每天由深圳過境至香港上學的學童,包括幼稚園、小學和中學學童。若稍作深入分析,則不難發現,當中涉及種種複雜問題。其一,跨境學童人數不斷增加,由2008-09學年的6,700多名,增加至2012-13學年的16,000多名,增幅差異頗大,例如2012-13學年就較上一學年大幅上升約28%。其二,跨境學童相對集中,上學地點主要圍繞邊境管制站附近數個地區,包括北區、大埔、元朗及屯門,導致該些地區的學額相當緊張。其三,跨境學童的家庭背景亦有頗大差異,既包括居於深圳的香港人子女,也包括「單非兒童」和「雙非兒童」。由於家庭背景的差異,相關跨境學童所需要的配套支援亦相應有所不同。

     主席,鑒於上述背景,本人認為,若要妥善處理跨境學童所引發的各種實際問題,必須兼顧多項因素。

     首先,當局必須推出一些短、中期優化措施,以解燃眉之急。既然跨境學童相對集中於北區、大埔、元朗及屯門等地區,導致當地的幼稚園和小學的學額短缺,當局可以通過一些具體措施,例如改善收生程序、靈活向鄰近地區調撥學位、每班適度增加學生等辦法,以擴大專為跨境學童提供的「統一派位選校名單」,並且投放資源為學校和家長提供適切的協助和支援。同時,應進一步改善跨境學童的出入境安排和交通配套,例如按實際需求增加跨境校巴的配額等。

     其次,政府必須盡快進行跨境學童的人口概況調查,並據此作出長期規劃。究竟在跨境學童當中,居於深圳的香港人子女、「單非兒童」和「雙非兒童」的人數分別佔多少?年齡分佈如何?人數變化的趨勢有何差異?他們對於將來留港升學或工作有甚麼意向?有關當局惟有充分掌握類似的基本數據和發展趨勢,才可以盡量減低未來的不明朗性,進而制訂長期和整全的規劃,有序地落實政策措施,以免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主席,我們之所以要促請當局妥善處理跨境學童所引發的各種實際問題,一方面,是為了避免影響本地學童的就學機會,尤其是要盡量確保本地學童可以就近入學,藉此紓緩個別學校所面對的壓力,以及疏導一些家長可能出現的焦慮或不滿情緒。另一方面,亦是向這些跨境學童顯示,政府和社會非但不會歧視他們,更要積極協助他們融入本港。事實上,跨境學童當中很多都是港人的子女,即使是「雙非兒童」,根據2001年終審法院就莊豐源案作出的判決,也是具有香港居留權的。如今,這些莘莘學子由於各種社會原因,在上課日子必須早出晚歸,跨境穿梭,難免身心疲累,十分需要社會的關顧。我認為,無論政府和社會各界,都應該致力為跨境學童營造適當的環境,讓他們不會遭受任何歧視,能夠像本港其他學童一樣健康快樂地成長,逐漸建立以香港為家的歸屬感。我們更不應視之為社會的負擔或包袱,因為,當他們學業有成,對社會的貢獻很可能超過我們的想像。正如剛完成諮詢的《集思港益》人口政策文件提及,香港人口漸趨老化,勞動人口下降,將會限制各行各業的發展,而「雙非兒童」則可能是「補足本港萎縮的勞動人口的一個來源」。

     妥善處理跨境學童所引發的各種實際問題,已非某個政府部門可以獨力應付,而是涉及多個部門,亦涉及兩地政府的合作協調。我認為,特區政府應建立一個跨部門的協作機制,妥善地解決這個問題。

     主席,本人謹此陳辭。

使用條款 Terms of Use | 私隱政策 Privacy Policy
立法會盧偉國議員 博士 工程師 (工程界)
Legislative Council Ir Dr Hon Lo Wai Kwok (Functional Constituency -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