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主席:
本人首先多謝代主席你動議原議案,讓大家一起探討這個關乎香港長遠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議題。
環顧世界各地,中產階層的發展和壯大,基本上是源於社會資源和財富的增長,而非依賴社會財富的再分配。在上個世紀八十和九十年代,隨著香港經濟起飛,以及內地改革開放,經濟的高速發展帶動了工資增長和資產價格上漲,為本地青年才俊提供了加薪升職和事業發展的良機。其中有不少有意創業者把握商機,從打工階層晉身為老闆。
很可惜,中產階層的境況今非昔比。即使在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也逐漸出現M字型社會,即中產階層萎縮,而富裕與貧窮兩端的人數卻增加。
為何中產階層出現萎縮呢?最主要的原因是經濟全球化,不少企業將非核心業務或工序不斷外判到成本更低廉的地方,導致很多中層管理職位流失,長工制也逐漸被合約制取代,動搖了中產人士的職業和收入保障。香港中產階層更接二連三遇上各種衝撃,包括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2003年沙士疫情和2008年金融海嘯等,除了工作朝不保夕,還要面對資產貶值,收入增幅追不上經濟增長,生活質素不升反降,對政府的怨氣和不滿日漸滋長,社會和諧亦難免受到負面影響。
代主席,本人是現任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會長,專資會於2006至2014年間隔年進行一次有關「香港和諧社會」的民意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和諧指數初期走勢持平,但2012年以來卻有所下降。根據2014年調查結果,在「特區政府管治層面」中,「維持良好法治,包括保護個人自由和財產」、「維持市場、言論、傳媒自由」、「維持廉潔管治」三項的滿意度評分最高,而「互相尊重」及「互信」兩項評分最低。在「經濟/家庭/個人工作層面」中,「家庭和睦」、「經濟發展」、「就業機會」三項亦相對有較高的滿意度,但「財富與收入分配」、「市民與大財團關係」兩項評分則最低。這些資料有助於分析影響社會和諧的一些要素。
我認為,特區政府在施政中應充分重視中產階層的利益和訴求。財爺在今年的《財政預算案》動用340億元的盈餘「派糖」,包括寬免75%薪俸稅及個人入息稅,並把上限調高至二萬元,提高子女免稅額至10萬元,又寬免兩季差餉,使一向感到受忽視的中產階層都能夠受惠,是值得支持的。但這些只是一次性的紓緩措施,中產階層更重視個人的專業和事業發展前景。
代主席,長遠而言,只有推動本港經濟持續發展,才能真正有效地幫助中產階層。為此,特區政府必須多管齊下。
其一,當局應制訂長遠及全面的產業政策,包括積極推動創新及科技產業、文化創意產業、專業服務業等,令香港經濟可以朝著多元化、高增值的方向發展,持續獲得新的增長動力。本人稍後將在下一項議程中動議相關議案,詳細發表這方面的意見,並尋求議員同事的支持。
其二,借鑑過往的成功經驗,規劃和推出對本港長遠發展有利的基建項目。基建發展既是經濟民生所需,亦是對社會未來的投資,本人多番促請政府制訂長遠的綜合城市基建規劃,並按輕重緩急制定各項大、中、小型工程的落實次序。如今,這個問題的重要性更加凸顯。立法會「拉布戰」造成很多工務工程項目議而不決,不但影響市民福祉,對工程和建造業更構成直接打擊。「建造業大聯盟」在3月8日發動五千人參加「反拉布」遊行,參加者有不少是業界的中產專業人士,包括工程師、測量師、工程監督人員等,他們擔心若「拉布戰」持續,將導致工務工程「斷層」,不但拖累房屋供應和交通運輸等規劃的落實,亦令青年工程師和其他相關專業人士的專業發展蒙上陰影。
其三,在區域經濟合作層面,內地新興市場的迅速發展為香港經濟發展和中產階層的擴大,提供新的動力,特區政府應主動與內地相關部門商討,完善落實CEPA措施的機制,協助本港專業人士和企業充分把握內地發展的機遇。
代主席,特區政府惟有致力維持公平競爭,創造更多就業和創業的機會,令到不同行業的中、高層職位增加,增強社會向上流動的動力,才有望較徹底地紓解中產階層的困境,進而擴大中產人口比例。
代主席,本人謹此陳辭,支持你的原議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