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代表團訪港,與本地科技業界朋友交流。大家不約而同指出,為了提升整體競爭力,香港應盡快推動創新及科技發展的架構和策略, 「創新及科技局」的成立不容拖延。
香港經濟無疑已發展到一個十字路口。一方面,本港多年來過於依賴金融、貿易和旅遊等支柱產業,忽略發展新興產業, 「只重財技,不重科技」,經濟發展不夠多元化,削弱了香港抵禦外圍經濟衝擊的能力。與此同時,周邊其他經濟體,包括內地、韓國、新加坡等,在經濟和產業發展方面積極進取,成績有目共睹。此消彼長之下,香港在多項全球競爭力排行榜中的排名都有所下降。多年來,在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公布的全球競爭力排行榜中,香港一直名列前茅。但至2014年,香港首次三甲不保,為2005年以來首次。儘管《2015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香港由去年的第四位回升至第二位,算是近期有關香港競爭力的一個較正面的評分,但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今年公布的《兩岸四地城市競爭力藍皮書》,香港十三年來首次被深圳超越,跌出「綜合經濟競爭力」榜首,無疑向香港敲響了另一下警鐘。
如何優化本港產業結構,加強競爭力,已成為當前香港社會的迫切課題。因此,在本年3月19日的立法會會議上,本人動議了一項議案並獲得通過。議案促請特區政府盡快制訂長遠、全面及平衡的產業政策,貫徹公共財政「該用就用」的原則,從土地供應、稅務優惠、專項資助、人才培訓、官產學研相結合等多方面,提供綜合配套,策略性地刺激不同產業的增長,吸引外來投資,以鞏固「支柱產業」、推動「新興產業」及活化「傳統產業」。
推動創新及科技,是環球大趨勢。香港在此領域其實不乏競爭優勢,例如奉行法治,資訊自由流通,擁有高效而廉潔的行政體制,以及有較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具備世界級的科技基建設施,更擁有國際化的商貿網絡和融資平台等,有充足誘因時可以迅速發展成為「新興產業平台」。
可惜過去多年來缺乏適當的政策支援,本港的創新及科技等新興產業發展緩慢。現屆特區政府上任之後,情況有所改觀。一方面,增加投放資源。例如,在《2015年施政報告》宣布向「創新及科技基金」注資50億元,科技園公司也預留5,000萬元設立「科技企業投資基金」,加強資助私營機構的研發。另一方面,當局在2012年提出的政府架構重組中,已建議設立科技局。但由於少數反對派議員「拉布」阻撓,最終令科技局「胎死腹中」。其後,特首在《2014年施政報告》中,宣布再次啟動成立「創新及科技局」。不過,令我和業界朋友慨嘆的是,反對派議員為了打擊政府管治威信,不惜拖垮新局的成立,關於創科局的撥款申請最終因部分議員「拉布」而未能於上個財政年度結束前通過,以致整個立法程序必須從頭再來。立法會於今年6月3日再度通過成立創科局的決議,但相關撥款申請在財委會審議時,仍由於反對派議員「拉布」而未能趕及暑假休會前完成審議。
但我深信,有「危」也有「機」,挑戰與機遇並存。只要香港能夠對症下藥,仍可重拾競爭力。國家正在制訂「十三五」規劃,並且積極推動「一帶一路」戰略,涉及沿線60多個國家,香港應善用本身的優勢,積極謀求參與區域發展所帶來的新機遇。為此,本港社會必須減少內耗,政府必須制訂長遠而全面的產業政策。尤應着重以創新及科技推動產業向高增值及多元化發展,使香港重新煥發創新和創業的活力,促進香港的可持續發展,為新一代提供更多的向上流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