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善用本港優勢 把握「一帶一路」新機遇(刊載於2015年10月23日《大公報》)

        近日,在議會內外的不同場合,很多朋友不約而同談及「一帶一路」,這個議題確實關乎國家的長遠發展和香港未來在區域合作中的新機遇。

       中央政府正在制訂「十三五」規劃,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在今年3月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文件,勾勒出國家倡議「一帶一路」建設的戰略藍圖,並推動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設立「絲路基金」。「一帶一路」計劃建立貫通亞洲、歐洲、非洲的經貿合作走廊,一頭是活躍的東亞經濟圈,一頭是發達的歐洲經濟圈,中間是廣大腹地,發展潛力相當巨大。沿線60多個國家覆蓋的人口達44億,佔全球的63%,經濟規模達21萬億美元,約佔全球的29%,也是全球主要的生產製造和戰略資源供應基地。這項發展策略體現了中國順應經濟全球化,擴大和深化對外開放,促進新型的區域經濟合作的國策,達至沿線各國基建設施、貿易物流、金融投資等方面的互聯互通。上述文件更提到,要深化與港澳台合作,發揮這些地區的獨特優勢,積極參與和協助「一帶一路」建設。

 

超級聯繫人 惠港利國

       當前香港社會其中一個迫切課題,是如何優化本港產業結構,加強整體競爭力,以促進經濟持續發展,為新一代向上流動創造更多的機遇。香港背靠祖國,實施「一國兩制」,既有近水樓台之利,又是「五流」匯聚之地,即是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及服務流。香港在工商貿易、工程、建築、金融、法律、會計、科技創新及應用等專業服務均達到國際優質水平,有條件在多個領域擔當「超級聯繫人」的角色,搭建不同的平台,例如集資融資平台、高端專業服務平台、新興產業平台、商貿促進平台等,參與「一帶一路」的發展。所以,我在立法會就《2015至2016財政年度政府財政預算案》辯論的發言中強調,我們應爭取把「一帶一路」納入本港的經濟發展願景,藉此推動產業結構向高增值、多元化方向發展,既可為本港各類專業人才和大中小企業謀取新出路,還可以促進國家的對外開放,協助內地企業「走出去」,達至多贏。

        我促請特區政府積極研究香港在亞投行中的角色。同時,當局應該委派專責官員,與工商專業界探討如何充分利用「一帶一路」的發展機遇,制訂政策措施和相應投放資源,在區域中推廣本港專業服務品牌,爭取香港的專業資格及資質獲得內地承認,協助香港專業服務企業於內地成立公司,並提供一站式諮詢和支援服務,以拓展兩地專業服務的合作。政府應積極鼓勵香港工程公司與內地企業聯合競投海外項目,並促成本港科技機構參與區域科技研發合作。

 

促港服務業 潛力巨大

        究竟,香港如何可以善用現有的優勢和機制呢?最近本人應邀參加了「第十一屆泛珠三角區域科協及科技團體聯席會議暨泛珠三角區域科技園區創新驅動發展論壇」,頗有啟發。「泛珠三角區域科協及科技團體聯席會議」一直在泛珠三角9+2地區輪流主辦,第十一屆輪到在香港舉行。我們有句老話,說「遠親不如近鄰」,泛珠三角區域合作一直穩步推進,既建立了「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論壇暨經貿洽談會」等重要平台,又不斷完善相關的合作協調機制,去年還簽署了《泛珠三角區域深化合作共同宣言(2015年-2025年)》,擬定了基礎設施、產業投資、科技文化、信息化建設、環境保護等作為深化合作的領域,增長潛力更大。

 

        我認為,香港應該認真檢視和善用現有的機制,把握國家在區域發展的新思路、新政策所帶來的新機遇。畢竟, 「一帶一路」的構想意味着國家全新的發展策略,即全面利用全球資源和國際市場,促進中國經濟的轉型,務求工業與服務業更平衡發展,從「世界加工廠」提升為21 世紀的「世界經濟樞紐」。香港理應發揮在跨國商貿、基建工程等方面的優勢,我們的年輕專業人士也可以利用他們的創新和創業的活力,在區域合作中尋找商機。工程、建造、科技、金融、法律、會計等專業人才將大有用武之地。

使用條款 Terms of Use | 私隱政策 Privacy Policy
立法會盧偉國議員 博士 工程師 (工程界)
Legislative Council Ir Dr Hon Lo Wai Kwok (Functional Constituency -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