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優化產業結構,推動創新,加強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讓社會有足夠的資源,持續改善民生,已成為本港的逼切課題。特區政府必須突破固有思維,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如今,環球經濟形勢極不明朗,而香港多年來過於依賴金融、貿易和旅遊等支柱產業,忽略發展新興產業,經濟發展不夠多元化,削弱了本港抵禦外圍經濟衝擊的能力。另一方面,區內其他經濟體在經濟和產業發展方面積極進取,成績有目共睹。此消彼長,香港在多項競爭力排行榜中的排名都有所下降。據中國社科院今年公布的《兩岸四地城市競爭力藍皮書》,香港十三年來首次被深圳超越,跌出「綜合經濟競爭力」榜首。世界經濟論壇最新公布的全球競爭力排行報告則顯示,香港競爭力儘管連續三年排名全球第七位,但在「創新與先進」範疇表現未如人意,排名第二十三位,該範疇中的「創新」一項更是香港得分最低的項目,無疑向香港敲響了警鐘。
在本年三月十九日的立法會會議上,本人動議了一項議案並獲得通過,促請特區政府盡快制訂長遠、全面及平衡的產業政策,貫徹公共財政「應使則使」的原則,從土地供應、稅務優惠、專項資助、人才培訓、官產學研相結合等多方面,提供綜合配套,策略性地刺激不同產業的增長,吸引外來投資,以鞏固「支柱產業」、推動「新興產業」及活化「傳統產業」。
港須發展新興產業
然而,僅靠良好的施政意願和政策措施並不足夠,所謂「政通人和」,社會各界理應盡快放下政治爭拗,集中討論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的深層次問題。「創新及科技局」的成立是典型的案例。本來,香港具備不少競爭優勢,可發展成為區域的「新興產業平台」。但由於缺乏政策支援,本港的創新及科技產業發展緩慢。現屆政府班子順應工商及科技界多年來的積極倡議,在二○一二年已建議設立科技局。在本屆立法會工作開始之初,我和業界已敦促政府重啟科技局的設立,政府並正名之為「創新及科技局」。可惜由於少數議員多番「拉布」阻撓,擾攘長達三年,財委會在本月六日才通過撥款,創科局得以在二十日正式成立。
應融合「智慧城市」元素
隨着創科局成立,政府必須注意各項政策措施的協作互補,盡快思考如何把握國家「十三.五規劃」和「一帶一路」發展策略所提供的新機遇,制訂配套的政策措施,推動科技產業化。我認為,香港應爭取在未來十年,將研發總開支相對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由二○一三年的百分之零點七三提升至二點五或以上。為了鼓勵企業研發,應給予企業研發資金兩倍至三倍扣稅,並改善目前科技研發資助的審批機制。同時,白石角科學園已逐漸形成創新科技的集群,可惜土地有限,最新的第三期已有不少科技企業進駐,供不應求。政府必須再覓地發展類似的園區,讓創新科技產業遍地開花。此外,當局日後規劃新發展區的時候,應要融合「智慧城市」的元素,完善規劃各種通訊、管網、智能家居、綠色建築等軟、硬件基建設施,提升市民的生活質素,打造綠色智慧的社區。 若要順利推動落實這些措施,不但要凝聚社會的共識,亦需要社會各界,包括工商界、專業界的支持。在本屆區議會選舉,有不少年輕人參選,其中亦有順利當選,顯示新一代對社會有期望,肯付出。如何引導並善用這股新生力量,積極參與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也值得各界認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