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主席:
行政長官梁振英先生今年發表其任內的第四份《施政報告》,涵蓋範圍相對全面,既有前瞻性的推動經濟、增強競爭力的策略,亦有關顧民生的細緻措施,其中採納了本人和經民聯同事提出的一些建議。
近年環球經濟疲弱,香港作為外向型經濟體,難免受到波及,面對不少隱憂。當前本港的迫切課題是,如何提升整體競爭力,並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可持續發展。不過,香港仍然有其獨特優勢,背靠祖國,實施「一國兩制」,既有近水樓臺之利,又是人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及服務流等「五流」匯聚之地。關鍵是必須及時把握新的發展機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在2015年3月發佈《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文件,這項倡議不但關乎國家的長遠發展,而且涉及沿線60多個國家,為區域合作帶來巨大的發展空間。上述文件強調,要深化與港澳臺合作,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形成參與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因此,香港與內地攜手推動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既是出於兩地自身的發展需要,也具備國策支持,同時顯示了可取的方向和路徑。事實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基礎設施和專業服務需求殷切,而香港在工程、建造、科技、環保、金融、法律、物流等專業服務方面,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本人過往在立法會發言,以及向行政長官提交「對2016年施政報告及財政預算案的建議」時,一再強調,特區政府應把「一帶一路」納入本港的經濟發展願景,並委派專責官員,與工商專業界探討如何發揮香港作為「超級連繫人」的角色,在集資融資、高端專業服務、新興產業、商貿促進等方面搭建合作平臺,拓展本港與內地的專業服務合作,包括鼓勵兩地企業聯合競投海外工程項目,促成兩地機構參與區域科技研發合作,並協助內地企業「走出去」,達至多贏。代主席,我必須指出,去年10月28日,本會通過了廖長江議員的議案及相關修訂,議題正正是「把握『一帶一路』機遇,尋找香港經濟新方向」,顯示該議題獲得社會各界的認同和支持,亦在本議事堂分組點票中獲得通過。
特首在今年的施政報告宣佈多項措施,包括成立由行政長官主持的「一帶一路督導委員會」,負責制定有關香港參與的策略和政策,並設立「一帶一路辦公室」,負責推動研究工作,統籌協調相關政府部門及貿發局等機構。同時撥款2億港元,支持香港的專業服務業界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其他境外地方(包括內地)的交流、推廣、合作等。此外又向獎學基金注資10億元,以增加「特定地區獎學金」的名額,鼓勵更多「一帶一路」國家的學生來港升學。
代主席,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牽涉多個層面,為了促成更多合作成果,香港在政策配套、人才培養等方面,應該多管齊下,至少應包括下列三方面:其一,積極探討與中央政府各相關部門和相關地區的合作伙伴建立政府層面的恒常交流和合作機制,協調和跟進落實相關的合作措施。其二,促成兩地建立多層次的民間交流渠道,尤其應鼓勵兩地的工商和專業組織的直接聯繫與合作,包括商會、行業協會、專業團體,例如不時合辦有關「一帶一路」的專題研討會或論壇,集思廣益。其三,應採納經民聯的建議,成立「一帶一路實習基金」,資助香港學生到沿線國家實習和交流,擴闊本地青年人的國際視野。
總之,本港各行各業的發展不能只局限於本地,變成「塘水滾塘魚」,更不能長期「食老本」。香港和內地應發揮各自的優勢,攜手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深化兩地在基礎設施、產業投資、創新科技和環境保護等領域的合作,促成經濟和產業向高增值、多元化方向發展,讓專業人才有用武之地,為新一代向上流動創造更多機會。
代主席,今年的《施政報告》對產業發展也有不少著墨,當中以推動創新及科技較引人注目,畢竟這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元素,既可提升各行各業的競爭力,亦可在不同層面改善市民的生活質素。隨着立法會財委會在去年十一月通過撥款成立「創新及科技局」,特區政府理應急起直追,盡快制定長遠的創新及科技發展策略,增加科研資源的投放,推動「科技成果商品化,商品產業化,產業國際化」。
特首宣佈擬投放合共四十七億元成立新的基金和資助計劃,在近年堪稱「大手筆」,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資助計劃都有較為具體的策略、目標和用途:預留二十億元給創科局,資助本地大學進行更多的中游及應用研究;又以二十億元成立「創科創投基金」,用一比二的配對形式與私人風險投資基金,共同投資於本地的創科初創企業;再預留五億元成立「創科生活基金」,資助一些應用創科改善日常生活的項目。此外,數碼港將撥出二億元成立「投資創業基金」,投資於數碼港的資訊科技初創企業。這些資助計劃對於鼓勵研發和創業,推動科技產業化,將有一定的幫助。
不過,本人多番促請特區政府以更靈活的政策措施,鼓勵產業界加大科研的投資。本地研發總開支相對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由2003年的0.68%微升至 2013 年的 0.73%,增長其實十分緩慢,遠遠落後於不少鄰近的經濟體,既低於與我們一河之隔的深圳的4.02%,而新加坡、台灣及南韓 2012 年的相關比率分別為 2.02%、3.12% 及 4.15%,同樣把香港比下去。我認為,香港應爭取在未來十年,將相關比率提升至2.5%或以上。為了鼓勵企業投放更多科研資源,更應該給予本地企業科研開支三倍退稅。以往特區政府相關官員回應上述建議時,照例以「香港實行簡單低稅制」做擋箭牌。但今年的《施政報告》第47段提到,為吸引跨國及內地企業在本港成立企業財資中心,其相關利息支出在計算利得稅時可獲扣免,以及就指明財資業務的相關利潤,寬減一半的利得稅。據此可見,科研開支退稅並非不可為,我希望即將公布的《財政預算案》會給科技界帶來好消息。
特首亦表示,創科局將與科研及公私營機構共同研究建設「智慧城市」,但缺乏具體構想,僅表示在三年內,逐步擴大政府的免費Wi-Fi覆蓋率一倍。我認為,互聯網在市民日常生活中日益重要,花三年才達致該目標實在太慢。更重要的是,當局規劃新發展區的時候,應融合「智慧城市」元素,預先規劃各種通訊、管網、智能家居、綠色建築等軟、硬件基建設施,致力打造綠色智慧的市區。
此外,覓地作科研用途同樣不容忽視。約一年多前,原本預留作科學園第四期擴建的一幅八公頃土地被改劃為中密度住宅用地,引起科技界人士強烈不滿。特首如今表示政府將在蓮塘╱香園圍口岸附近物色土地,發展科學園及工業邨,相信為業界所樂見。
總之,推動創新及科技,涉及為本港建立長遠的創新系統,既要有發展策略,又要有資源投放,更要有整體的政策措施配合,包括人才培育、稅務、土地開發利用等等,才有機會收事半功倍之效。
不過,特區政府除了關注開拓新機遇、促進長遠發展,也需要解決當前迫在眉睫的一些社會問題。我和不少社會人士都期待,即將在本月24日公佈的財政預算案,當局能夠「應使則使」,透過公共資源的適當調配,推出一些中、短期措施,刺激本地經濟增長,支援中小企,回應中產及基層人士的合理訴求,以紓解民困。
代主席,目前全球經濟環境極不明朗,充滿種種挑戰,香港各界理應致力促進社會穩定,集中精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為市民爭取更好的生活,為青年人提供更多的就業選擇和向上流動的機會。因此,對於在大年初一全港市民歡慶佳節的日子,竟然發生旺角暴亂事件,暴徒眾目睽睽襲擊警察及記者,到處縱火,實在令人感到震驚、憤怒及痛心。事後有部分社會人士對暴徒的違法暴力行為非但沒有嚴厲譴責,反而為暴力行為塗脂抺粉,為暴徒尋找各種似是而非的開脫藉口,實在令人費解和遺憾。年初一晚發生的旺角暴亂事件明顯破壞社會秩序,衝擊作為香港核心價值的法治精神。經民聯上周五發起「反對暴徒亂港,為香港平安祈福」的簽名活動,在短短三日內已收集到約3500位市民簽名,顯示市民對這等暴力行為非常反感,亦顯示「香港不能亂」是社會的基本共識。我和經民聯同事借此機會表明立場,代表工商界、中小企及廣大巿民向暴力說不,向違法行為說不,支持當局嚴正執法,依法嚴懲涉案暴徒,還社會安寧,為廣大市民營造安居樂業的環境,令香港得以保持安定和繁榮。
代主席,本人謹此陳辭,支持你以內會主席身分動議的原議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