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立法會有議員動議「設立全民退休保障制度」,而且所倡議的是「免經濟審查及劃一金額的全民退休保障」,經民聯並不贊同。一如所料,議案最終被否決。
香港人口日趨老化,港人預期壽命亦愈來愈長,令長者面對可能在有生之年耗盡積蓄的風險增加。特區政府確實有需要為安老政策制訂藍圖,以便為有需要長者提供更完善的退休保障。
世界銀行在二○○五年發表《二十一世紀老年入息的支援──退休金制度及改革的國際視野》,提出退休保障五大支柱模式,頗有參考價值:
一、毋須供款的零支柱 ,指由政府出資的老年金或社會保障計畫,目的是為長者提供最低程度的保障;
二、強制性的第一支柱,即公營管理的強制性供款計畫;
三、強制性的第二支柱,指私營管理的強制性職業或私人退休金計畫;
四、自願性的第三支柱,即向職業或私人退休金計畫作自願性供款;
五、自願性的第四支柱,意謂非財政支援,包括非正式的支援〈例如家庭支援〉,其他社會保障計畫〈例如醫療護理及房屋福利〉,及個人資產〈例如自置居所及逆按揭〉等。
五根支柱模式只是提供一個框架,世銀強調多根支柱模式較單一支柱模式,能更有效地為長者提供適切的退休保障。同時,任何關於「全民退休保障制度」的理性討論,都必須考慮各項現實因素,包括現行的退休保障計畫,特殊的改革需要和市民訴求,以及制度的可持續性等。
與時並進優化各支柱
經過歷年發展,香港除了沒有設立公營管理的強制性供款計畫〈即第一支柱〉,其他四個支柱均有提供支援。其實第一支柱本來是香港的主流共識,當年未正式推行現行的強積金時,本港多數人都贊同中央公積金制度。現時,本港通過毋須供款的社會保障制度,包括毋須作入息和資產審查的高齡津貼(即生果金)或傷殘津貼,以及須作入息和資產審查的長者生活津貼和長者綜援,為有經濟需要的長者提供最低退休收入保障,構成世銀所指的零支柱。
自二○○○年開始推出了強制性公積金制度作為第二支柱,目標對象是在職人士。至於市民向強積金自願供款或參加退休儲蓄保險計畫等則屬第三支柱,香港按揭證券有限公司宣布最快在二○一八年中推出「終身年金計畫」,協助長者將一筆過資產轉化成每月穩定的退休收入。至於第四支柱,香港按揭證券有限公司在二○一一年推出安老按揭計畫,又稱「逆按揭」,協助長者以物業作抵押向銀行貸款,從而每月獲取穩定的現金收入,同時可繼續住在原有物業安享晚年。此外,當局也通過其他措施,例如醫療護理及院舍服務、優先編配公屋、調整子女供養父母免稅額等,為長者提供多元化的支援。
由此可見,香港目前的退休保障,其實「毋須審查」及「按經濟需要」兩種模式已經並存,又何須緣木求魚呢?特區政府的責任,並不在於設立所謂「免經濟審查及劃一金額的全民退休保障制度」,進行「人人有份,永不落空」的派錢,而是在於與時俱進地優化現有的各支柱,包括不時檢討各項長者生活津貼,並致力促使勞資雙方在強積金對沖機制的問題上達成共識,以確保各支柱持續有效地發揮互補作用,既鼓勵個人自力更生的精神,又在有需要時提供香港關愛社會的安全網。
關於探討「設立全民退休保障制度」這項對香港具有長遠影響的議題,必須非常慎重,不應為了一時的掌聲或選票,而令到我們的下一代有可能陷入財政困境,更要避免重蹈歐洲某些國家的覆轍,因推行高福利而瀕臨破產邊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