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2017-18年《施政報告》的建議
(一) 完善整體規劃 有序落實基建
- 與時俱進,優化長遠的綜合城市規劃。盡快完成《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的更新研究,著眼於本港未來二、三十年的發展需要,制訂關乎人口政策、城市發展、土地規劃、房屋供應、產業政策、綠色基建、交通物流、人才培育、優質生活等內容的整體規劃。
- 制訂智慧城市發展藍圖,並推動基建智慧化。因應《智慧城市顧問研究報告》的各項建議,盡快提出具體的智慧城市發展藍圖,就交通、醫療、環保和長者服務等作仔細規劃,透過跨部門協調,以先易後難的方式逐步落實。同時,規劃綠色基建,在落實新發展區時,預先規劃各種通訊、管網、智能家居、綠色建築等軟、硬件基建設施,並運用創新科技和大數據,就交通、醫療、環保和長者服務等作妥善規劃,致力打造綠色低碳的智慧社區。
- 更新城市規劃指引,切合社會發展所需。檢討《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和相關規劃指引,以充分反映本港社會對不同政策範疇之間的資源分配,各項規劃的輕重緩急,各類土地用途和基建配套的權衡取捨,並按各區的不同需要,適當彈性處理各項設施的發展,避免一刀切。
- 優化土地供應,兼顧經濟民生發展的整體性。應採取多元化方案,包括在特定條件下增加地積比率,更改土地用途,加快收地與重建,落實新發展區,在維港以外適度填海,開拓岩洞和地下空間的發展等,以建立長遠土地儲備,適時調節土地供應。同時,應確保在短、中、長期的發展需要之間,以及在不同的土地用途之間尋求平衡,顧及房屋供應和產業發展等不同政策目標的落實,也要有周詳的交通網絡和社區發展配套設施。
- 審時度勢,有序落實大中小型工務工程。鑒於近年立法會不時出現「拉布」,往往延誤工務工程項目的審議,特區政府應盡快檢視和整理現有的大、中、小型工務工程清單,按輕重緩急制定落實次序,審時度勢推出,設法避免大起大落,以致令工務工程出現「斷層」,或令工程業界「斷糧」。
- 積極落實現有發展項目,並啟動新的規劃及工程研究。當局應按部就班落實啓德發展區及「飛躍啓德」計劃等現有大型發展項目,以及切實推進各項新發展區和新市鎮擴展計劃,包括古洞北和粉嶺北、東涌、洪水橋及元朗南等。同時,應啟動新界東北及西部等地的發展規劃,並盡快落實《可持續大嶼藍圖》,因應「北發展、南保育」的未來路向,配合大嶼山及其周邊地區多項大型基建即將落成,制定全面的發展策略和規劃,發展橋頭經濟。
- 提升本地建造業生產力,優化建造業人力供應。當局應投放資源,推動業界創新,並聯同業界做好建造業人力供求預測,制訂加強技能培訓的計劃,設法吸引更多新人入行。同時,適時優化輸入外地勞工機制,在不影響本地居民就業的情況下,因應不同的工種,因應大型工程的不同階段,訂立可考慮輸入外勞的清單,並委托行業專業組織,負責清單的更新管理和統籌分配名額,以解決本港建造業勞動力不時出現的供求脫節。
- 增加專業職系公務員人手,提升規劃和監管的水平。為了有效落實各項基建發展及工務工程,特區政府應盡快全面檢討規劃署、房屋署、土木工程拓展署、渠務署、水務署、機電工程署、運輸署和路政署等部門和相關政策局的專業職系編制,投放足夠的資源,確保有足夠的專業職系公務員及配套措施,同時完善相關政府部門之間的協調與合作機制,務求有政策、有規劃、有人才、有資源,實現政府對市民的施政承諾。
- 探討新的規劃機制,更有效地落實基建。 因應香港不斷變化的社會政治環境,當局須檢討並優化現有的公眾諮詢機制,改善及簡化城市規劃的程序和執行機制,在規劃階段盡量吸納不同持份者的意見,以免在項目開展之後,才因拆遷、環評、成本效益等問題,備受種種爭議的困擾。
- 優化發展模式,推動官民合作。當局在開拓新發展區時,應注入新思維,探討採用官民合作的規劃和發展模式,推動共同參與和分享和。同時,應吸取經驗教訓,沿用爭議較少的「分區計劃大綱圖」(OZP)模式處理類似西灣村「不包括土地」的規劃個案,在發展與保育之間尋求適當平衡,尊重和保障新界村民和土地業權人的合法權益,致力與鄉議局、相關區議會和新界村民保持良好合作關係。
- 設專責架構,負責人口政策規劃。特區政府應正視本港人口結構變化,尤其是勞動人口下降、人口老齡化等趨勢,就不同的經濟層面和各項公共服務的需求進行全面規劃,以推動短、中、長期的人口政策,令香港經濟和社會得以持續發展。
(二) 構建粵港澳大灣區 推動基建聯通及新興產業
- 設立高層次統籌協調機制,切實排除協作過程中的難題。本港應設立由行政長官領導的專責委員會,集合政府各部門,以及政、商、專業等各界精英,進行具體的籌劃和落實工作。同時,應爭取由國家層面牽頭成立規格高、聯繫密切的統籌協調機制,負責統籌研究和解決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發展的重大問題,並致力解決業界面對「大門開,小門不開」的障礙。
- 優化跨境基建聯通,促進人流物流。香港特區政府應與澳門及廣東省政府著力探討大灣區現有機場、港口、鐵路、大橋等資源整合及利用,實現優勢互補。同時建議三地對於跨境基作出一定程度的補貼,降低收費,以減輕大灣區居民的往返成本。
- 盡快落實河套區規劃,打造「深港矽谷」。特區政府應根據與深圳市簽訂的合作備忘錄,盡快落實在香港落馬洲河套地區發展「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的規劃,除了完善基建配套設施,也應以港深創科園為試點,落實促進區內科研產業合作的針對性措施,如吸引國際科研機構進駐的優惠政策;在通關、稅收、人員流通、資金過境等制度上,適當拆牆鬆綁,以便利跨境科技人才往來及資源互通,並對創新科技和綠色產業的港商、年青人初創企業提供額外稅務優惠和財政支援等。
- 配合大灣區規劃,推動再工業化政策。粵港澳大灣區的合作目標之一,是構建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和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基地,而合作的重點領域則包括構建協同發展、綠色低碳的創新型現代產業體系。通過優勢互補,香港應聚焦於發展一些自身具明顯競爭優勢的領域,同時促進大灣區內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及信息流。
- 增加專業資格互認,爭取港企「國民待遇」。特區政府應與大灣區及國家相關部門商討,在區內先行先試,進一步增加專業範疇和資格的互認,以擴大專業人才的發展空間。 同時,積極解決區內港資中小企轉型難、融資難的問題,爭取讓它們獲得與內地企業同等的「國民待遇」和相關的政策和財政支持,以提升競爭力。
- 鞏固香港優勢,發展成為區內主要的檢測和認證中心。在現行《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的基礎上,特區政府應該與內地部門加快磋商,擴闊兩地檢測和認證的互認,長遠研究兩地實行統一標準,並增加資源投放,協助香港業界在區內設立實驗室和相關設施,以及針對社會民生的潛在需求,推動食品的檢測、消費品安全及功能的認證。同時,應協助業界推廣香港的產品安全和品質認證標誌,使香港發展成為區內主要的檢測和認證中心。
- 設立專家智囊機構,為大灣區發展提供「智力支援」。特區政府應爭取三地政府合作設立專家智囊機構,制訂操作性強、具國際水準的規劃方案,尤其在創新科技、基建工程、金融、文化產業等重要領域,盡快制定出協同發展的行動方案。
(三) 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開拓專業服務空間
- 發揮香港區位優勢,爭取成為「一帶一路」專業服務中心。香港有助於連接內地與亞太、東南亞以至歐洲國家,是「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特區政府應積極促使香港與內地實現優勢互補,爭取中央將香港明確定位為「一帶一路」專業服務中心,並充分利用香港駐各地的經濟貿易辦事處和香港貿易發展局的網絡,搭建有效的平台,推動舉辦以「一帶一路」建設為主題的論壇、博覽會和招商推介會等,促進業界優化各項合作模式和機制。
- 把握基建需求機遇,推動聯合競投項目。基建先行是「一帶一路」的策略特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基建有龐大的需求,廣泛涉及鐵路、公路、碼頭、電網、電訊、能源、水力等領域,香港公司可發揮競爭優勢,通過合資或獨資形式,在區域內提供城市規劃、建築、工程等專業服務。同時,特區政府應積極與內地部門商討,拓展兩地專業服務的合作,協助香港專業服務企業於內地成立公司,提供一站式諮詢及支援服務,協助推動本港公司與內地企業聯合競投國家級和跨國大型項目,參與區域科技研發合作,爭取成為內地企業「走出去」的首選服務平台,及協助業界解決實際運作上的疑難,為本港各類專業人才、大中小企業謀求更多的歷練和機遇。
- 促進專業資歷互認,爭取香港成為「一帶一路」專業培訓中心。「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專業服務的需求殷切,但在語言、文化、法律制度、項目融資和營運,國際標準、風險管理都方面存在不少差異。特區政府應協助香港和區內相關業界的專業資格及資歷互認,長遠達致統一的國際標準。同時,應善用香港專業服務的國際經驗和競爭力,爭取香港成為「一帶一路」專業培訓中心,加強與區內科研學術機構合作,合辦培訓項目,為區內相關官員和業界人士提供一站式培訓、諮詢及支援服務,促進多贏合作。
- 增加投放資源,推廣專業服務合作。對於特區政府為協助業界參與「一帶一路」而推出的2億元「專業服務協進支援計劃」,當局應加強宣傳推廣,鼓勵業界申請資助,並及時評估成效,以決定是否需「加碼」。同時,應制訂更具體的計劃和對策,增加投放資源,為本地專業服務業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更多的行政和財政支援。
(四) 推動創新科技 發展多元產業
- 制訂長遠、全面及平衡的產業政策,促進經濟多元化發展。特區政府應確立清晰的政策願景和目標,貫徹和落實公共財政「應使則使」的原則,透過政府財政措施和資源的調配,策略性地剌激不同產業的增長,從土地供應、稅務優惠、專項資助、人才培訓、官產學研相結合等多方面,提供綜合配套,以吸引外來投資;不但要鞏固支柱產業,包括金融、物流、旅遊及專業服務,而且要加快扶植新興產業,包括環保、創新科技、檢測及認證、文化及創意產業等,更要活化傳統產業,例如食品製造與加工等,令香港經濟可以朝著多元化、高增值的方向發展。
- 善用香港的國際化經驗和網絡,擴大區域經濟合作。特區政府應配合國家的發展策略,尤其是「一帶一路」建設、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和「十三五」規劃等,委派專責官員,與工商專業界探討如何充分利用各項新機遇,制訂政策措施和相應投放資源,聚焦於發展本港較具優勢的產業和專業服務範疇。同時,完善內地與香港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將「先行先試」範圍由廣東延伸到其他地區,並落實與內地簽署的各項經貿協議,以基礎設施、產業投資、科技文化、信息化建設、環境保護等作為深化合作的領域。也應積極與外國貿易伙伴締結自由貿易或促進投資的協定,既協助本地企業拓展國內和海外市場,亦吸引海外產業和人才來港。
- 制定長遠的創新及科技發展策略,推動科技產業化。特區政府應盡快制定長遠的創新及科技發展策略,增加科研資源的投放,推動「科技成果商品化,商品產業化,產業國際化」,並就落實《創新及科技諮詢委員會報告》的建議和各項績效指標,制訂靈活的政策和措施,以吸引業界擴大科技基建投資,完善移動互聯網,擴展區域數據中心,支援初創企業等。
- 加大政府對研發的投入,並為企業研發開支提供三倍扣稅。政府應提高在研發方面的投資,包括設立100億元的研發基金,以及爭取在近期把整體研發開支佔GDP的比率提高到1%,10年內逐步提高至不低於2.5%,並因應指標推出相應政策措施。同時,為了鼓勵企業進行研發,應給予企業研發開支三倍扣稅,以及改善目前科技研發資助的審批機制,方便大、中、小企業申請。
- 積極增加工商業用地,推動新興產業。除了現有工業邨和蓮塘-香園圍口岸已預留的土地,以及在落馬洲河套區規劃「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等,特區政府應進一步覓地發展新興產業,並積極配合相關行業的特殊用地、廠房和設施要求,檢視有關審批改劃土地用途的過時法例和限制,致力增加數據中心、檢測及認證和其他新興產業的用地供應。
- 制訂再工業化政策,促進「官產學研」合作。特區政府應根據「工業4.0」的發展趨勢,並因應「創新、科技發展與再工業化委員會」的政策建議,積極發揮香港各大學、香港科學園、數碼港和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等機構的協同效應,加速使研發成果轉化為商品,並加強和優化現有的各項財政和技術支援計劃,推動「再工業化」,鼓勵港商發展不同的智能製造和管理模式,以發展高增值和低污染的產業,推動智能製造及綠色製造,並強化「香港製造」的優質品牌。
- 加快推動電子支付,發展國際電子商貿平台。特區政府應把握電子商貿發展趨勢,加快推動電子支付,並積極「拆牆鬆綁」,提供友善的經營環境和放寬有關的法律限制,發展網絡經濟,促進香港成為國際電子商貿平台,鼓勵青年人創業,同時,與內地部門商討,協助解決本港與內地之間的物流等問題。
- 靈活推動文化及創意產業,為年青人提供更多的發揮空間。特區政府應採取靈活的政策措施,推動相關行業發展,例如,若發展商希望額外提高物業地積比率,可在相關合約條款中規定發展商須採用一定比例的本地設計師作品,或採用本地設計師的物業設計。同時,政府應該為本地電影電視產業制定長遠發展策略及規劃,藉此培育香港的多元文化和創新能力,創造更多新機遇。
- 規劃發展「航空城」,為旅遊業擴容解困。隨着赤鱲角機場及其周邊地區逐漸形成一個滙聚航空、鐵路、公路、渡輪的大型綜合交通樞紐,當局可參考外國發展航天城的經驗,規劃發展一個集旅遊、會展、商務、零售、餐飲等功能於一身的「航空城」,以吸引世界各地的旅客和內地居民來港旅遊和消費,並與市區的旅遊活動起分流作用,以提升接待遊客的能力及維護香港作為「好客之都」的形象。
- 配合大數據發展趨勢,促進公共數據的開放運用。特區政府應盡快檢討《公開資料守則》及相關規定,研究以數碼格式發放更多可促進經濟民生發展的數據,並通過公共平台改善和便利市民對公開資料的索取和運用,包括加強開放「全港人口及就業數據矩陣」(TPEDM)等規劃數據,讓相關行業參考並運用於公、私營項目。
- 優化政府的採購和投標機制,令本地大中小企均可受惠。特區政府應制定支持科技應用和環保的採購政策,扶助各類綠色和節能產業,並完善目前的投標機制,倡導良性競爭,包括適度分拆工程項目,既可加快落實進度,亦可讓大、中、小企業有較公平的參與機會。
- 配合各行各業的人力需求,推動教育多元化。 香港應朝著知識型經濟和產業多元化方向發展,特區政府必須對各行各業長遠的人力需求作出調查和預測,並相應訂立人才的教育和培訓策略,增加投放資源,完善從學前至專上大學的整體教育制度,並將職業及專業教育進一步納入資歷架構,加強與大專院校學位課程的銜接,鼓勵持續進修及終生學習,並檢討各項配套安排。同時,當局應積極和工商界、專業界和各院校合作,提供更多的實習和在職培訓機會,逐步為一些具適當條件的行業建立專業資歷認可機制,為新一代搭建可持續向上游的專業和事業發展階梯。
(五) 關顧社會民生 務實解決房屋交通等問題
- 多管齊下落實土地供應規劃,解決本港房屋問題。特區政府應切實推動「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工作,吸引公眾討論,檢視本港土地供應來源和各種政策選項,凝聚共識,以便制定整體的土地開拓策略,並據此採取多元化規劃方案,包括探討在特定條件下增加地積比率、更改土地用途、收地、重建、利用棕地、落實發展新界東北和河套地區、在維港以外適度填海、開拓岩洞和地下空間的發展等,靈活調節土地供應,並制訂配套的長遠基建規劃,加快將適合於住宅用途的土地規劃用作興建私人住宅、公共及資助房屋。同時,政府應改劃部分「綠化地帶」土地,用作興建中產人士或青年家庭可負擔的住宅單位。預計僅百分之三的「綠化地帶」土地已可提供約27萬個單位。
- 盡快檢討和重整房屋階梯,兼顧不同階層的住屋需要。包括考慮中產人士及年青家庭的置業訴求。可採取下列措施:其一,提供更多誘因,鼓勵有能力的公屋住戶,轉至自置居所,以加強公共房屋的流轉動力。其二,檢討以往曾經推出而具有成效的協助市民置業安居的方案,例如,可重新推出優化版的「首次置業貸款計劃」和「夾心階層住屋計劃」等。其三,探討與發展商合作,興建小型和廉宜的住宅單位,為合資格青年家庭提供可租可買的合適住宅,幫肋年青人踏出置業安居的第一步,增強他們對社會的歸屬感。
- 盡快展開第四次整體運輸研究,並有序落實新鐵路項目。特區政府必須制訂一套全面綜合的交通基建發展策略,讓各種公共交通工具有清晰定位、相輔相成、維持合理競爭。同時,應根據《鐵路發展2014》策略,盡快開展七個新鐵路項目的具體規劃及前期工作,以促成這些項目的有序落實。此外,當局也要促進區域的發展與合作,包括配合日後落成的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和港珠澳大橋,完善跨境海、陸、空接駁系統,以滿足跨境運輸需求的增長,與珠三角東、西部及周邊地區形成策略性交通網絡,提升香港作為區域運輸及物流樞紐的地位。
- 推動落實「一地兩檢」,發揮高鐵效益。政府應加快與內地部門商討落實「一地兩檢」的安排,確保高鐵香港段順利通車,發揮最大的效益。此外,當局應吸取高鐵延誤事件的經驗教訓,與港鐵公司建立更有效的工程監管、成本控制及協調溝通的機制,包括加強路政署對港鐵公司的監督角色和技術支援,以確保現時正全速興建的各個鐵路項目可以有序而穩妥地如期落成。
- 促進香港機場擴建成為三跑道系統,並確保機場與市區的交通暢通無阻。特區政府應加強與機場管理局合作,推動三跑道系統工程有序展開,並確保發展與保育得到適當平衡,注意採用最先進的工程技術,以便將工程對環境的影響減至最低。長遠而言,政府更需考慮第三條跑道以後的航空發展策略。鑒於汲水門大橋和青馬大橋曾因故需全線封閉檢查,令機場與大嶼山頓變孤島,特區政府應盡快檢討相關的緊急應變安排,並採取措施確保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如期落成,而在該連接路落成之前,也應確保目前機場與市區的對外交通連接暢通無阻。
- 檢討制度疏漏,保障本港食水安全。特區政府應針對鉛水事件的源頭及成因,對症下藥,完善現行條例和各項配套機制,加強水質安全驗測及規管,並增撥資源,加強培訓各級水務專業人才,協助業界推動認可專業水務工程師資格,以確保香港的食水質素符合標準,增加巿民對食水安全的信心。
- 設立「城市安全督導委員會」,維護香港作為安全城市的名聲。城市安全涉及到多方面,包括傳染病防治、職業安全與健康、食品安全、各種社會設施的安全,及無形的網絡安全等。特區政府應設立跨部門的「城市安全督導委員會」,以便:(1)制訂具前瞻性的安全城市發展政策,以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2)全面檢討本港現行各項涉及城市安全的法例,並責成各政府部門改善執法情況;(3)投放資源,提升各執法部門預防和打撃各類罪案的能力,並推廣城市安全文化,令更多市民認識到城市安全的重要性。
(六) 推動綠色環保 締造優質生活圈
- 多管齊下完善配套,落實「減廢、回收、妥善處理廢物」政策。為了落實《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13 - 2022》訂立的目標,政府應摒棄舊有思維,參考外國先進經驗,全面考慮不同物料回收和棄置的整體成本,訂立符合整體社會效益的廢物循環機制,提供多方面的政策配套,並為回收業產業鏈各從業者提供經濟誘因,包括土地、資金和技術支援等,支持業界完善回收物流網絡,興建現代化的循環再造設施,以落實生產者責任計劃,以及推動源頭減廢。
- 推動設立「環保技術產業化及發展中心」,把握相關產業發展機遇。特區政府應推動和協助業界設立「環保技術產業化及發展中心」,作為具公信力的獨立第三者,為環保業界提供技術上的支援、審核、諮詢等一系列服務。 同時,該中心可以充分善用香港完備的法律制度、國際標準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具誠信的專業服務等優勢,將服務範圍涵蓋大珠三角區域,以支援開發環保技術、審核新技術,以及促進跨地域的技術轉讓與合作,把握香港環保產業的新機遇。
- 促進區域環保合作,共建粵港澳優質生活圈。隨著國家先後公佈實施經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水污染防治行動計畫》(通稱「水十條」),特區政府應通過駐內地的經濟貿易辦事處,為港商提供適切的支援,提升他們的環保水平,並推動香港與內地加強綠色產業領域的合作,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產品供應鏈,以及合作開展廢物回收再造業。同時,應善用構建粵港澳大灣區的政策機遇,加緊協調推進和落實粵港澳2012年6月共同發佈的《共建優質生活圈專項規劃》。
- 帶頭推動能源效益,將香港建設為低碳之都。特區政府在規劃新發展區時,應加入綠色建築規劃元素,例如,參考啟德發展區設置區域供冷系統,推廣區域供冷技術,鼓勵全民節能。同時,應率先在所有政府建築物落實能源效益設施,並設立「環保裝置信貸保證基金」,支援本港企業安裝具能源效益和較環保的設備,以及繼續推動碳審計,營造低碳生活,兼顧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育的平衡。
- 推出長遠規劃和配套,支持和推廣生化柴油。 特區政府應推動本港業界完善廢食油回收系統、生化柴油生產和銷售渠道,並且優化政府綠色採購政策,帶頭使用生化柴油。同時,應盡快作出規劃,改建現有的連接機場與機場範圍外燃油接收設施的水底航油管道,並在將要落成的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附近預留土地,增建儲油設施,用以儲存生化柴油,以確保未來能夠滿足航運與物流業對清潔燃料日趨增加的需求。
- 制定可持續的能源供應策略,尋求更潔淨的發電燃料組合。特區政府需回應社會對於本港能源自主權、電價走勢、供電系統的安全與穩定、碳排放等議題的關注,盡快制定長遠的能源供應策略,尋求一個可靈活應對未來環境變化、更潔淨的發電燃料組合,以及能夠促進本港電力市場健康穩定發展的可行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