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
首先感謝林健鋒議員動議原議案,連本人在內共有14位同事動議修正案,恰好說明這個課題受到社會各界高度關注,各項修正案主要是表達不同同事的關注重點,本人的修正案則聚焦於創新科技的發展與合作。
主席, 5月26日早上我在本會主持工務小組會議至中午,馬上驅車到深圳機場,直飛杭州蕭山,剛好來得及出席在黃昏舉行的「第20屆中國科協年會港澳台代表座談會」,討論兩岸四地創新科技發展。第二天上午又到杭州高新區考察科技企業,下午大會閉幕後,我才坐夜機到深圳再返港,而這次我訂機票,只是簡單地用手機上網,已辦妥並付款,充分體驗到現代科技與交通基建帶來民生的改善和方便!為什麼中國科協本屆年會選址杭州呢?杭州從前以坐擁西湖美景成為國家旅遊名城,近年高新科技發展非常快速,馬雲的阿里巴巴集團等不少科技龍頭企業,都是在當地起家。杭州高新區在2017年合共有超過14,000項專利申請,科技發展潛力驚人!事實上,內地不少城市紛紛致力發展創科產業,並取得顯著的成績,讓香港感受到「不進則退」的競爭壓力和挑戰。
早前,香港24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致函國家主席習近平,表達了推動發展創新科技的熱情,同時反映兩地科技合作存在的一些現實問題。習主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發揮內地和香港各自的科技優勢,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國家科技部、財政部等部委已推出一些度身訂做的支持措施,日後香港的大學和科研機構可以直接申請國家經費資助,實現科研資金「過河」,又為在內地的香港科研機構作出設備進口免稅安排。國家有關部門又會與特區政府制定兩地科技創新合作的聯合行動計劃,完善香港科技人員參與國家科技計劃的制度化建設等。上述政策措施無疑為香港科技發展注入「強心針」,令業界深感鼓舞。
平心而論,香港多間大學名列世界前茅,在不少科研範疇都具領先優勢。目前國家有20多個重點實驗室在本港各大學成立夥伴實驗室,也是對本港科研實力的充分認可及肯定。同時,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又有良好的法律和知識產權保障體系,在專業服務、檢測和認證等方面都與國際接軌,可在科技轉移、管理、融資等方面擔當重要角色。
在本地政策支援方面,自從創新及科技局在2015年11月設立以來,香港的創科生態明顯改善。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今年的預算案,額外預留500億元發展創新科技,堪稱大手筆。為鼓勵研發,合資格企業的首200萬港元研發開支可獲3倍扣稅,餘額亦可獲兩倍扣稅。日前,當局又公佈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加快輸入海外和內地科技人才。這些措施反映了在全球銳意發展創科的大環境之下,政府決心打破過往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裹足不前的局面。
主席,香港要發展為國際創科中心,也有薄弱環節。本港土地嚴重不足,產業鏈亦較弱,未來出路在於與內地加強合作。隨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定稿即將公佈,香港將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
4月下旬,立法會經濟發展、財經、工商、資訊科技及廣播等四個事務委員會聯席前往大灣區,進行為期3天的訪問,到訪廣州、深圳、佛山、東莞及中山5個城市,其中一個參觀項目是位於東莞的散裂中子源基地。這個「散裂中子源」是國家級尖端科技成果,以往只有美國、英國和日本有這樣的設施,是研究物質微觀結構的「超級顯微鏡」,可用於研究各種材料的結構和性能,以及材料科學、生物科技等範疇。這個投資23億元人民幣的尖端科研基建,可無償為其他院校、科研機構、科技企業提供服務,現時已有香港的大學和研究所尋求與該基地合作。
主席,我和林健鋒議員及你老人家其實對珠三角城市非常熟悉,多年前已和業界朋友成立「珠三角工業協會」。「粵港澳大灣區」的新說法,又把珠三角的發展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4月28日,經民聯的一些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和立法會議員組團訪問了廣東,與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李希、廣東省省長馬興瑞等省領導會面,又向廣東省政府和相關部委提交了《促進大灣區發展 深化粵港合作建議書》,就兩地在創科發展、旅遊及文化產業、專業服務及人才培訓、工商、交通及通訊、金融服務業,以及青年發展等6個範疇的深化合作,提出22項建議。其中一項重要建議就是「打造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強調香港憑藉「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在「創新」及「聯繫」方面可作出重要貢獻,搭建國際創新平台,對接國際優質資源,引進海外技術與人才。同時,善用落馬洲河套區,打破兩地不同體制、政策的種種限制,打造創新走廊,將國際企業「引進來」,協助內地企業「走出去」。
主席,在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出台前夕,國務院在5月24日公布了《進一步深化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方案》,提出以「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目標,期望在2020年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示範區。廣東自貿區由廣州南沙新區、深圳前海與蛇口片區和珠海橫琴新區三個部分組成,該方案提出進一步開放專業服務、創新粵港澳科技合作機制以及促進青年發展三大協作範疇,並訂立多項具體措施,包括推動科研經費跨粵港澳三地使用、允許港商獨資或控股的開發建設項目試點採用香港工程建設管理模式、建設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合作示範基地等,與經民聯關於促進大灣區發展的相關建議不謀而合。
主席,在共建大灣區、互補發展的前提下,我期待特區政府與中央各部委和區內各地政府加強溝通,為促進大灣區相關業界合作拆牆鬆綁,提供更多支援,例如本人在修正案提到,有關各方應建立香港及內地創科人才交流平台,設立「青年創科計劃」以提供創業資助及企業配對方案,共同尋求統一大灣區對貨物和服務的銷售及供應的標準和要求,並鼓勵電訊商逐步免除粵港澳三地流動電話漫遊服務費用等,務求積極推動大灣區資金鏈、人才鏈、創科鏈、產業鏈的協調融合,共同將大灣區打造為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亦為年青一代提供發展良機。
主席,本人謹此陳辭,希望各同事支持我的修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