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主席: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女士發表其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回應了社會各界的不同訴求,在增加土地和房屋供應、發展創新科技,推動香港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促進社福民生及青年發展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新措施。《施政報告》採納了經民聯早前提出的100多項建議,包括填海造地、優化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公私營發展私人農地及撥款成立電梯維修基金等。上述舉措既聚焦當下,關顧民生;亦籌劃未來,為香港長遠發展注入增長動力,整體務實進取,獲得社會主流民意的歡迎和肯定。不過,我們認為特區政府仍須加速前行,盡快落實相關政策措施,讓廣大市民早日受惠,以及準備好應對未來的種種挑戰。
代主席,面對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中美貿易糾紛升溫,加息周期又重新來臨,全球的經貿發展都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香港作為外向型經濟體難免隨時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國際政經環境的不確定性和貿易戰的複雜性,有可能形成好像超強颱風「山竹」一樣的破壞力。因此,特區政府應該居安思危,為社會做好各項「防風措施」,預先評估各種外來因素對本港各行各業可能造成的衝擊,擬訂全盤的應對策略,務求在融資、開拓市場和減少貿易風險等方面,為工商及專業界適時提供各種支援,應對不斷變化的外圍經濟環境,尤其要加強中小微企抵御外來衝擊的能力,以維護本港經濟及就業巿場的穩定。不過,《施政報告》在這方面的確有著墨不足之處。
代主席,應付打風落雨的措施,充其量是一些權宜之計。中長期而言,香港更需要拓展新的發展機遇。本港很多工商專業界別人士都非常關心國家的「一帶一路」倡議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會為香港帶來什麼新機遇。今年的《施政報告》亦指出特區政府已採取了一些具體措施。在去年年底,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簽署了關於支持香港全面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的安排,奠定以香港所長貢獻國家所需的關鍵定位,涵蓋了香港擁有獨特優勢的六大重點領域,分別是金融與投資、基礎設施與航運服務、經貿交流與合作、民心相通、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及加強對接合作與爭議解決服務。今年6月,「一帶一路」聯席會議首次在北京舉行,為香港與內地相關部委建立專有和直接的高層次溝通機制。同時,商務及經濟發展局會在政府推動「一帶一路」工作上擔當牽頭和協調統籌的角色,並且正在招聘「一帶一路」專員。今年8月15日由國務院韓正副總理主持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行政長官也是領導小組的成員,而在特區政府內,也會成立一個高層次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督導委員會」,並由特首出任主席,政制及內地事務局亦將設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辦公室,並委任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專員。我期望政府盡快申請撥款和開設相關職位,積極推動相關工作。
當然,正如林鄭月娥特首強調,我們應致力確立香港作為「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首選平台和重要節點,加強政策聯通,利用香港專業服務中心的地位,推動與內地和「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及地區建立夥伴合作。我認為,香港應爭取繼續發揮在國際交通樞紐、科研實力、市場經驗、法律仲裁、基建工程及檢測認證等專業領域的特有優勢,從多方面著手。
特區政府必須加大力度,推動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年5月明確表示支持香港發展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內地其後亦宣佈了允許國家研發資金「過河」的措施。特首在《施政報告》宣佈,政府在去年財政預算案預留500億元的基礎上,再投放280億元用於大學研究、再工業化、公共服務應用科技和加強創科氛圍等,科技業界無疑是歡迎的。政府應該從善如流,簡化各項資助計劃的申請程序,避免繁複手續降低申請資助的意慾。今年7月5日的立法會會議討論了本人動議的「加快推動智慧城市發展」議案,最終原議案連同5個修正案都獲得通過,顯示不同黨派的議員都肯定這個議題的重要性。我樂於見到特首增撥5億元推動智慧城市發展,同時希望政府加快開放政府資料和數據,落實在不同新發展區推行智慧城市,因應《智慧城市發展藍圖》提出的各個項目訂立關鍵績效指標(KPI),並加快「Wi-Fi連通城市」計劃的落實等。我認為香港應該有更廣闊的雄心與視野,積極發揮在科技研發、國際化等方面的優勢,參與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加強區內人工智慧、移動通信、物聯網、區塊鏈等創新科技的研發及應用,建立大數據共用平臺,尤其是促進電子身份認證和電子支付等系統的互聯互通,以推動大灣區智慧城市集群式發展。透過與區內城市商討落實稅務優惠等措施,加快發展創新科技產業,吸引更多風險投資和科技服務產業,推動專利技術創業孵化、應用轉化,完善知識財產權制度,建設創新技術與產品的供需市場,凝聚國際的創意和科技人才。同時,加快落馬洲河套區創新及科技園建設,加強深港創科合作。為此,粵港澳政府應設立大灣區科技創新委員會,匯聚區內相關官、產、學、研代表,統籌科技的交流與合作。
代主席,我們亦要爭取香港發展成為「一帶一路國際仲裁中心」。「一帶一路」建設聚焦於推動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基建設施互聯互通及產業合作,預計將出現大量的商貿和工程合同,必須處理好可能發生的爭議。香港的工程、法律等專業服務與外國接軌,專業人才儲備豐富,而且在全球仲裁服務中聲譽良好。香港已簽署《承認及執行外國仲裁裁決公約》,作出的仲裁裁決可以在超過150個國家和地區得到承認與執行。因此,今年3月我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的第一個提案,集中探討如何促使香港與內地合作建立國際爭議解決機制,發展香港成為「一帶一路」國際仲裁中心,這也有利於大灣區相關業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我樂於見到,特首表示特區政府已成立工作小組探討於香港成立具公信力和中立的「一帶一路」爭端解決機構,為世界各地提供「一站式」爭議解決服務,朝著這個方向邁出了第一步。
另一方面,我們要推動香港「工程專業服務」在大灣區先行先試。我和謝偉銓議員曾於4月聯名致函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建議進一步放寬港資建築及工程企業參與內地工程建設的限制。住建部回覆表示將積極考慮取消部分限制性規定,具體實施工作將在CEPA框架下,按規定程序統籌進行。我認為特區政府部門應協助業界積極跟進落實,首先爭取在大灣區內部擴大港資建築及工程企業承包工程範圍,相關的CEPA框架條款也應儘快協商修訂。同時,政府亦應該鼓勵香港與內地的企業聯合競投國家級和跨國大型項目。
代主席,政府還可以利用香港的另一項專業服務優勢,發展成為「區域檢測認證中心」。本人申報是現任香港品質保證局主席,亦因此充分瞭解到檢測認證有助於大灣區各項發展。例如發展國際創科中心、世界先進製造業基地、國際供應鏈管理中心、金融及專業服務等,都需要更多的合格評定服務。香港在這方面有著與國際接軌的獨特優勢,可以引入更多國際新標準,例如關於網絡安全、防貪管理體系等,並開發更多嶄新專業服務,如有關生態友善、物料回收等方面的評審服務。我期特區政府與區內城市加強合作,使大灣區各項標準、檢測認證與國際接軌。
跨境工程基建項目應該是本港與內地的另一個合作重點。日前,本人非常榮幸見證港珠澳大橋的開通,大橋在設計和建造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開創了「三地兩制」協同創新的合作模式。大橋連通珠三角東、西兩岸,加上高鐵香港段開通連接全國,粵港澳三地未來應着重優化跨境基建聯通,促進區內機場、港口、鐵路、大橋等的整合利用,並在跨境通關、稅收、人員和資金流通等方面拆牆鬆綁,完善各項配套措施,加快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及「一帶一路」區域合作,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達至橋通、路通、財通和人心通。
總而言之,特區政府必須審時度勢,以創新思維,為香港開拓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應善用財政盈餘,投放足夠的社會資源,促進百業興旺及改善民生,讓社會各階層可以應對各種挑戰,謀求安居樂業,亦為新一代創造更多的向上流動的機遇。
代主席,我和經民聯的同事都支持你作為內會主席動議的原議案。至於幾位非建制派議員提出的修正案,只是政治立場的表述,尤其是關於「明日大嶼願景」的陳述,充斥不盡不實的措辭,流於情緒化的政治表態,難以認同,更不可能支持,我會在第4個辯論環節詳述意見。
代主席,本人謹此陳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