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
香港嚴重缺乏土地,令經濟民生都大受影響,是不爭的事實。本人早前以立法會工程界議員身分向行政長官提交關於《2018年施政報告》的建議,促請特區政府以更大的勇氣和承擔,多管齊下制定及落實短、中、長期的土地儲備規劃,包括積極推動在維港以外的合適選址填海,加快開發岩洞和地下空間,在特定條件下增加地積比率,更改土地用途,加快收地與重建,推進各項新發展區和新市鎮擴展計劃等,靈活調節土地供應,加快落實增加房屋供應和促進產業發展等不同的政策目標。《施政報告》公佈「明日大嶼願景」,計劃盡快展開研究在交椅洲和喜靈洲附近分階段填海,建造合共約1,700公頃的人工島,用作興建26至40萬個住宅單位,供70萬至110萬人口居住,其中七成為公營房屋。本人和經民聯同事都認為,特區政府回應社會的強烈訴求,展示加大力度開拓土地的決心,值得歡迎和肯定。
可惜的是,部分社會人士將「明日大嶼願景」妖魔化,例如幾位非建制派議員今天就致謝議案動議的修正案,就充滿危言聳聽的措辭。什麼「耗資可達1萬億元」、「有可能掏空庫房」、「破壞生態環境」等等,他們不但要求行政長官擱置或收回「明日大嶼願景」計劃,甚至要政府「承諾在善用本港所有土地資源前,不再考慮填海建造人工島的方案」,總之務必打倒「明日大嶼」計劃。
主席,香港天然地勢山多地少,開埠以來都是靠移山填海來造地發展。今天繁忙的中環、灣仔、銅鑼灣、尖沙咀、油麻地、旺角、紅磡、觀塘等地區,沙田、大埔、荃灣、葵涌、屯門、將軍澳、東涌等新市鎮,全都是靠移山填海造地。不過,特區政府成立後反而拖慢了填海造地,形成今天土地嚴重短缺的困難局面!
香港自開埠以來填海超過7000公頃。前港督衞奕信在1989年底宣布「玫瑰園計劃」,到1998年7月6日赤鱲角新機場啟用,不但填海1200公頃,還順利完成了機場建設和相關的基建,包括青馬大橋、機場鐵路等,只用了9年時間!1985年至2000年的15年間,本港共填海約3000公頃。因此,香港填海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物,「明日大嶼」計劃所需要的填海規模,對香港來說是一直已有的經驗。鑒往知來,有填海,香港才有今日的繁榮;有填海,香港才有更好的未來。如果能造成一大片,接近將來三跑完成後的整個國際機場的大小的土地,用以提供大量的公私營房屋、提供社會設施、提供就業,更可以作為第三個核心商業區,有助於香港打造成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對香港的發展、對希望解決居住問題的市民,都是大好事!
特區政府現時只是想啟動「明日大嶼願景」的研究,都有人反對,有些人口口聲聲反對所謂「倒1萬億元落海」,不知其數字何來。機場三跑填海650公頃,填海費用佔1,400億的4成,即約600億。最近開展的東涌填海100多公頃,工程費用100多億元。在不同的地方填海,由於海床狀況、深度、地質等因素,工程造價都不同,這需要根據前期研究的結果再作推算,但也絕非反對者所說的數字。
有反對者認為「明日大嶼願景」將會「耗盡儲備」,同樣經不起推敲。「明日大嶼願景」是一個跨越未來二三十年的規劃,分階段有序推行,工程融資也可以探討多種辦法。經民聯曾建議政府發行填海債券,籌募填海和相關基建工程的開支所需,用日後填海的賣地收益來償付,讓巿民有多一個較穩健的投資工具,相信亦有助爭取巿民對「明日大嶼願景」的支持。
主席,我認為更大的問題在於,「明日大嶼願景」的反對者往往「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只知道肆意誇大填海的成本估算,完全忽視了該計劃可以帶來的各種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主席,香港一直以低稅率為榮。目前的薪俸稅標準稅率只是15%,利得稅稅率最多為16.5%,是發達地區最低的水平,不但大大減輕市民的稅務負擔,而且為香港營造了良好、具競爭力的營商環境,吸引海內外企業來港發展業務,促進香港經濟發展。香港以低稅率卻能夠承擔龐大的社會開支,填海造地是增加政府收入的重要來源。香港多年來填海造地,至今共提供了7,027公頃土地,佔約26,500公頃已發展地區的26%,這些填海所得土地的收益,是重大的財政貢獻。數據顯示,2017至18年度,香港的賣地收入高達1,636億元,佔政府收入比重26.7%。由此可見,如果沒有持續造地賣地帶來龐大收益,香港的低稅制根本無以為繼,各項社會福利將缺乏足夠的資源支持,中產人士的稅務壓力屆時必將首當其衝。
「明日大嶼」計劃填海所得的人工島,四面都是珍貴的臨海地皮,絕對是寸金尺土。人工島同時將打造為香港第三個核心商業區,加上鄰近港珠澳大橋和日趨成熟的交通配套,有專家初步估算,假若以計劃所能提供的樓面面積達1.53億平方呎,推算東大嶼人工島以非常保守的每平方呎6,000元至8,000元計,已可為庫房帶來萬億元以上的收入。據此,政府發展「明日大嶼」不但不會造成財政危機,反而可帶來龐大收入,此外還有上述提及的有形及無形的社會效益,廣大市民都將受惠。
至於一些反對者認為該填海計劃將「破壞生態環境」,我認為是過分的顧慮。現今的填海工程,已有很多環保技術,以緩解對環境的影響。例如,機場三跑道需填海約650公頃,為了盡可能減低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機管局採用「深層水泥拌合法」,這個方法在世界各地已廣泛採用,可防止海床中的污泥釋出水中。隨着科技進步,現今已有很多成熟的環保填海技術。另一方面,填海造地當然要考慮極端天氣的挑戰,也會以工程設計和技術提升防禦措施和應對氣候變化。所以,目前社會各界要解決的,並非技術困難,而是我們有多大的決心和魄力,去解決長期窒礙香港發展的土地供應困局。
主席,大規模的土地開發,往往需時十年以上,綜合性的長遠基建規劃,需時更長。據特區政府估計,即使研究和設計工作於短期內啟動,「明日大嶼願景」首階段的填海工程於2025年才能展開,首批住宅單位大約在2032年入伙。不少社會人士促請當局盡快展開該計劃,在11月6日,38名主要來自香港八所大專院校的經濟學者,發表聯署聲明,有理有據地指出該填海計劃「不但是可負擔的方案,更加是上佳的社會投資」,同時批評社會上不少有關「明日大嶼」的議論均屬立場先行及情緒化的口號,甚至流於煽動民情的民粹政治操作,可謂一針見血。因此,經民聯期待特區政府要「議而即決、決而即行」!盡快交代填海規劃的詳情,然後向立法會財委會申請填海所涉及前期工程、可行性研究的撥款,加快填海步伐,解決迫在眉睫的土地和房屋供應問題,讓更多市民早日安居樂業。
主席,本人和工程業界關心的另一項重要議題,是本港新鐵路項目的落實以至長遠整體運輸基建的規劃。政府於2014年公布的《鐵路發展策略2014》,建議在直至2031年的規劃期內完成7個新鐵路項目,但至今仍未公布該七個鐵路項目的具體方案和落實時間表,以致市民望穿秋水,而建造鐵路的工程人員則擔心「手停口停」。同時,政府應否盡快開展第四次整體運輸研究,以應付《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的跨境交通網絡和配套設施的需求呢?在本立法年度的首次大會會議上,本人就上述問題向當局提出口頭質詢。據運輸及房屋局局長答覆,港鐵公司已經就落實屯門南延線、北環線(及古洞站)、東九龍線、東涌西延線(及東涌東站)及北港島線提交建議書,當局正要求港鐵公司補充有關建議的細節。同時,有鑑於房屋供應緊張、而鐵路發展有可能產生的潛在房屋供應,政府正檢視屯門南延線和北環線(及古洞站)的鐵路方案,並爭取盡快諮詢公眾。我相信工程業界都強烈希望有關方面不要再「歎慢板」,應留意到本港社會對完善大型集體運輸系統的迫切訴求。但我樂於聽到,當局將根據正在進行的《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研究所設定的整體土地規劃,推展《跨越2030年的鐵路及主要幹道策略性研究》,並且會將「明日大嶼願景」的相關規劃研究及策略性運輸走廊的建議納入研究之內。
主席,在安全城市方面,香港旱前接連發生升降機意外事故,造成人命傷亡,升降機的安全隱患引起市民廣泛關注。本人曾多次聯繫業界人士與官員和經民聯議員開會,力促當局盡快拆除這個潛在的「都市炸彈」。經民聯更建議政府撥款成立「升降機安全更新大行動」專項基金,向有需要的大廈法團和業主提供部分資助,用作升降機的維修更新或更換。我樂於見到,政府宣佈推出25億元的「優化升降機資助計劃」,期待當局盡快啟動計劃,並且為有需要的業主提供工程、法律知識上的支援。同時增撥資源培訓技術人員,鼓勵更多年輕人入行。
主席,本人謹此陳辭,支持李慧琼議員的致謝議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