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tion Speeches
就“積極拓展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機遇”修正議案發言

代主席:

       首先感謝黃定光議員動議原議案,促請香港特區政府聯同社會各界積極拓展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機遇,其主旨我相信大多數議員同事都是認同的,而經民聯一直非常關注這個議題,分別由本人和張華峰議員提出修正議案,希望藉不同的關注重點就具體的政策措施予以補充。

        代主席,國家在2月18日公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下稱《綱要》),指出了區內各個城市的定位和發展方向,引起香港、澳門和內地社會各界的重視,3月在北京舉行的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會議期間,亦成為熱烈討論的議題。3月4日下午,主管港澳事務的韓正副總理參加了港澳地區全國政協委員的聯組討論。韓副總理在總結發言時指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是國家戰略,涉及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兩種制度。大灣區國際化程度和市場活力最強,可以發揮港澳的優勢,也是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契機和平台。大灣區的人流、物流、資金流要進一步打通,便利化程度要提高。區內各城市要認定長遠目標,立足當前,一步一步走。相關的政策措施,成熟一件,推出一件。中央政府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支持,是令人鼓舞的。但令人感慨的是,本港部分社會人士卻不認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反指香港「被規劃」,這不但有違事實,亦會誤導市民,我覺得在討論如何落實《綱要》之前,有必要扼要指出「被規劃」論的謬誤,以正視聽。

        代主席,珠三角9個主要城市與港澳的合作,並非近期才提上議事日程,而是國家過去四十年改革開放的成果。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廣東省通過改革開放,為港商提供大量而相對廉價的土地及人力資源,港商亦為內地提供了資金、管理和技術,大家亦見證到兩地人民靈活創新,把握機遇,達致雙贏效果,廣東經濟高速發展,香港也由傳統製造業向高增值服務業轉型。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是國際經濟新形勢下的嶄新發展,體現了由個別城市的競爭衍化為城市群的競爭的發展趨勢。而規劃之所以重要,是為了協調區內各城市的不同定位和角色,務求分工合作,優勢互補,以免各自為政,衍生資源重疊錯配、產能不合理耗費等問題。在《綱要》制訂的過程中,香港並非「被規劃」,因為這過程不但有特區政府各部門的高度參與,亦有香港工商和專業界的集思廣益。以經民聯為例,我們曾經通過不同渠道,向香港特區政府、中央相關部委和廣東省政府反映工商和專業界的意見和建議,包括在去年4月下旬,經民聯領導層組團訪問廣東,拜會廣東省委和省政府領導,提交了《促進大灣區發展 深化粵港合作建議書》。我們樂於見到,《綱要》回應了香港工商及專業界的不少訴求,與經民聯的一些建議亦不謀而合。更值得注意的是,《綱要》強調香港應大力發展創新及科技產業,鞏固作為國際金融和貿易中心、國際航運和航空樞紐的地位,以及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等,正是本港社會各界多年來奮鬥打拼的成果,形成海內外公認的優勢,大灣區的發展將會進一步予香港以鞏固和提升的新機遇。

       代主席,還有一種議論認為,落實《綱要》有可能增加來自內地的干預,損害本港在「一國兩制」下的獨特性。這無疑是杞人憂天。實際情況剛剛相反,《綱要》多番強調大灣區涉及三地政府、三套行政制度和跨境管理,中央政府也十分強調保持香港和澳門在「一國兩制」下所有的制度優勢,也重視三地區域融合發展可能產生的種種問題,並設立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由韓正副總理擔任組長,成員包括中央相關部委和粵港澳三地行政首長,以形成強而有力的協調機制。相關的政策措施,也是經各方商討取得共識之後,成熟一件,推出一件。3月1日推出的便民利民的8項措施,就是例子。因此,我深信,落實《綱要》不單可以為香港的持續發展注入新動力,也有助於豐富「一國兩制」的內涵。

       代主席,在上述背景下,香港社會各界應避免無謂的爭拗,為落實《綱要》出謀獻策,特區政府也應積極籌謀及善用財政盈餘,推出具針對性的政策措施,以鞏固現有優勢及提升競爭力,並推動發展多元經濟和區域合作,主要措施有下列幾方面。

       在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方面,粵港澳三地應致力完善創科合作機制,共同制定大灣區創科發展規劃,和設立「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委員會」,統籌區內的科技交流和合作;同時設立「創新科技夥伴計劃」和「創新科技人才交流平台」,加強創科人才的培訓和引進作用,以及強化大灣區內的生產供應鏈結合配對,以及推動科研成果商品化。

       在促進跨境交通基建和海陸空運輸網絡互聯互通方面,本人今年向全國政協提交了一份委員個人提案,題目為《關於加強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  打造國際航運和航空樞紐》,認為粵港澳三地政府應成立跨境交通管理機構,以統籌現有港口、機場、大橋的資源整合及利用,協調好各項基建的進一步建設和營運,分流各港口、機場客貨流,並進一步優化香港與內地之間的通關安排,爭取開放更多口岸落實24小時通關,將大灣區發展成為世界級的航運物流樞紐,同時強化香港作為國際航運和航空樞紐的地位。

       由於香港與內地的體制有別,過去業界北上發展,往往會遇上「大門開、小門未開」的問題。本人曾通過不同平台多番促請中央各部委和區內各地政府加強溝通,為推動大灣區相關業界合作拆牆鬆綁,提供更多支援。

        在共建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方面,建議致力構建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對目前的《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進行升級,加入更多功能;擴大港澳居民「跨境福利」的適用範圍;把香港「醫療券」使用範圍擴展至大灣區醫院或診所,完善跨境救護車服務;為長居內地的香港長者提供來往香港和內地的交通津貼;提供優惠政策鼓勵香港大專院校於大灣區開設分校等。

        本人謹此陳辭,希望議員同事支持我的修訂。

使用條款 Terms of Use | 私隱政策 Privacy Policy
立法會盧偉國議員 博士 工程師 (工程界)
Legislative Council Ir Dr Hon Lo Wai Kwok (Functional Constituency -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