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tion Speeches
就“紓緩道路交通擠塞議案”議案發言稿

主席:

       首先感謝陸頌雄議員動議原議案,正所謂「民生無小事」,道路交通擠塞問題影響到市民的每日出行,確實不容忽視。問題涉及交通網絡及運輸基建的規劃、公共交通的管理、以至跨境交通的配套設施及流量管理等等,需要特區政府全面檢視公共運輸政策及規劃。

       主席,政府自1976年以來進行了三次整體運輸研究,最近的一次,即「第三次整體運輸研究」是在1999年完成,已是20年前!隨著本港人口持續增長,社會經濟活動不斷增加,各項大型跨境基建,包括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香港段,以及蓮塘/香園圍口岸亦相繼落成,令本地交通網絡的負荷亦不斷增加。近年我通過不同的渠道,包括向行政長官提交對《施政報告》的建議,都促請政府當局盡快展開「第四次整體運輸研究」,全面提升本地交通基建的承載能力。我認為當局必須配合全港土地、房屋、經濟、人口等的規劃,制訂一套全面綜合的交通基建發展策略,既配合香港長遠的發展所需,亦確保各種公共交通工具有清晰定位,相輔相成,維持合理競爭,以擴大整體交通網絡及基建配套的容量。同時,當局應持續優化整體城市規劃,政府部門也應帶頭由核心商業區遷移到其他地區,既可以令各區的發展更為均衡,也有助於分散現時的車流量。

       主席,當局在「第三次整體運輸研究」倡導「更充分運用鐵路,讓鐵路成為客運系統的骨幹」。政府在《鐵路發展策略2014》文件也提出發展7條新鐵路綫,包括東涌西延綫、北環綫及古洞站、洪水橋站、屯門南延綫、新東九龍綫、南港島綫(西段)、北港島綫,在2031年前完成。當時預計最早落成的屯門南延綫可在2022年通車。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我多年來一直就此向政府「追數」,顯得很「勞氣」,因為至今過了六年,仍然只得東涌西延綫和屯門南延綫有些實質進展,而明明有好幾個項目都是非做不可,例如古洞北、粉嶺北的基建已開始、涉及22億多元的「洪水橋新發展區」前期工程的撥款申請亦已獲財委會通過,但落馬洲支綫增設古洞站、洪水橋站,到現在此刻仍然連影都無。我認為問題主要源於政府不同部門在城市規劃上各自為政,古洞北、粉嶺北的土地開發就屬於發展局,但相關交通規劃卻去了運輸及房屋局,兩者似乎欠缺良好的溝通及配合。實際上,現時相關部門的工作已是相當多元和繁重。但在以鐵路作為本港主要的交通樞紐和主要幹線的交通政策之下,鐵路的整體規劃和建造是非常重要的議題,有非常多的工作要做,所以政府在這方面一定要加強投放資源。我促請特區政府應盡快落實沙中綫調查委員會最終報告中的建議,成立專責部門處理和監督鐵路的規劃和建造,加快促成上述7個鐵路項目有序落實。事到如今,既然相關工程要按原來的計劃如期推展已不可能,政府應該務實地調整工程落成日期和造價估算,向市民詳細交代。同時,當局應繼續推展《跨越2030年的鐵路及主要幹道策略性研究》,包括重新考慮興建荃灣至屯門的鐵路,為進一步發展新界西部帶來新動力。鐵路發展既關乎民生,既可有助紓緩道路交通擠塞,也可落實以「鐵路帶動發展」,亦令香港多年培訓出來的鐵路工程人才,包括鐵路規劃、設計、建造、營運等領域的專才,可發揮所長,並有助培養年輕專業人士接棒,堪稱「一舉數得」!

       主席,我們當然明白到,無論是公共運輸政策及規劃的全面檢討,抑或上述7個鐵路項目的有序落實,雖然可以治本,卻是「遠水不能救近火」。若要適當紓緩當前的道路交通擠塞,只能求助於某些「治標之法」。其中一個較易落實的辦法,是當局應配合大數據發展趨勢,加強創新科技的應用,建立一站式公共交通資訊平台和多功能的流動應用程式,匯集全港不同公共交通運輸工具,包括火車、地鐵、巴士、小巴及渡輪的實時班次和各區的交通狀況,包括附近空置泊車位訊息等,讓市民真正做到輕輕一按鍵,即對所需資訊「瞭如指掌」,從而決定自己的最佳出行策略。

       主席,本人謹此陳辭,支持通過陸頌雄議員動議的原議案及陳恒鑌議員動議的修正議案。

使用條款 Terms of Use | 私隱政策 Privacy Policy
立法會盧偉國議員 博士 工程師 (工程界)
Legislative Council Ir Dr Hon Lo Wai Kwok (Functional Constituency -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