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
行政長官發表的新一份施政報告,就房屋土地供應、創科和港深合作、金融互聯互通、青年大灣區發展等範疇提出了200 多項新措施。施政報告中關於創科、金融、航運和青年等方面的建議,突顯了中央政府在特區面對困境的時刻,對我們的關顧和支持,為香港未來發展打下強心針。
這份施政報告採納了經民聯提出的約110 項建議,包括推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撤銷非住宅物業雙倍從價印花稅「辣招」、落實大坑西邨重建、延長交通津貼及港鐵減價、加快「跨境理財通」、推出《香港智慧城市藍圖2.0》等。特首也強調政府會繼續投資基建,預計未來數年平均每年將超過1,000 億元,並推出更多可創造就業的地區民生工程。聯盟認為,這份報告構思務實,措施亦具針對性,但要事分緩急,而且重在執行。相信大家都非常清楚,新冠肺炎病毒病一日未清除,香港與內地和海外的通關一日未恢復,經濟民生就很難真正重新出發。畫餅不能充飢,面對本港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反覆,特區政府必須精準抗疫, 切斷所有隱形傳播鏈, 盡快讓病例「清零」,才能夠符合大多數港人的期望,並且真正為市民帶來希望。我對此以16個字來概括:「抗疫為先,重振經濟,改善民生,信有明天!」
主席,本港自2019年年中開始,先後受黑暴及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加上海外市場不景氣,可謂內憂外患,經濟持續下滑。中央堅持「一國兩制」,落實《香港國安法》,確實有助香港止暴制亂,讓香港社會秩序重回法治軌道。不過,在抗疫方面,本港至今仍持續受到疫情反覆困擾,各行各業都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儘管財委會早前緊急通過第四輪防疫抗疫基金的64億元撥款,但這筆撥款只屬杯水車薪。何況這類援助「不患寡而患不均」,部分行業雖然沒有受到第四波疫情下收緊限聚令措施的直接影響,但生意早已受疫情波及,有些從業者甚至已是長時間零收入,亟需幫助。
日前,我聯同經民聯的同事向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提交2021至2022年度《財政預算案》的建議,以「抗疫紓困,重振經濟」為主軸,其實,這兩大主軸就像一個銅錢的兩面:抗疫紓困不成功,重振經濟會落空。財爺作為「公共財政」掌櫃,面對相當大的困難:特區政府在過去一年先後推出四輪防疫抗疫基金和其他紓困措施,以致政府儲備一下子只剩下約8千億元,還要為應付未來的各種挑戰預留彈藥,難免左支右絀。但是,作為負責任的政府,不能對民間疾苦坐視不理,反而應該在社會困難時期推出逆週期措施,作出適當投入,以達致在疫情下「重振經濟,改善民生」的目標。為了解決公共財政「手頭緊絀」的問題,我們認為特區政府面對非常時期,理應創新思維,廣開財路:一方面,當局應牽頭推出「抗疫發展債券」計劃,為應付各類防疫抗疫開支,以及為支援各行各業、推動疫後復甦籌集資金,幫助香港盡快走出疫情的陰霾,這樣既可善用社會資金,又為市民提供穩健的投資選項。另一方面,特區政府在一般收入帳目以外,還有八個基金作為財政儲備的一部分,儘管這些基金,例如資本投資基金、基本工程儲備基金、公務員退休金儲備基金、賑災基金等,其涵蓋範圍和用途受當初成立有關基金所依據的法律條文規管,政府為了應急不妨「特事特辦」,撥出當中的一部分應對當前經濟環境下的社會所需,待經濟好轉時才重新填補。
特區政府如果採取上述辦法緩解公共財政面臨的巨大壓力,就可以有較大的彈性,加大對市民及各行各業的紓困力度,提供更精準的支援。經民聯的紓困建議,包括應暫緩來年的暫繳稅、寬減利得稅、薪俸稅及個人入息課稅100%,上限可提高至4萬元;同時調升現有各類免稅額,以及寬減差餉,切實減輕市民生活負擔。此外,經民聯亦建議容許僱主和僱員停供強積金6個月,增加他們的現金流,並期待《財政預算案》推出更多鼓勵市民消費、提振經濟的措施。
主席,在重振經濟,為本港注入新動力方面,特區政府應認真審視環球政治、經濟環境及其發展趨勢,善用香港「一國兩制」的獨特作用,以粵港澳大灣區及「一帶一路」建設作為依託,積極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和國家「十四五」規劃,為香港開拓更大的機遇。
主席,踏入二十一世紀,全球進入了以創新科技帶動的新經濟時代。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前所未有的衝擊,也有賴科技防疫抗疫,包括促進疫苗的研發等。中央政府又大力支持港深合作推動大灣區創科發展。施政報告提出了不少與創科有關的建議,包括設立「傑出創科學人計劃」,撥款20億元吸引海外科研人才來港。但本港應進一步增撥資源,在科研投放、科技產業化和科技人才需求等方面,致力吸引更多科網企業來港,提升競爭力,以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關於建設「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政府提出「一區兩園」的概念,與深圳協同發展。我認為除了加快港方園區的建設,特區政府也應盡早確立長遠創科土地規劃,包括盡快推出香園圍口岸附近工業邨的使用方案。此外,在「創新及科技基金」之下,應提升科技券計劃企業資助上限至80萬元、放寬申領項目上限至10個及將自費比例降至十分之一,並大幅調升港商在內地進行研發活動可獲得基金支援的比率,以及推動粵港兩地跨境科研和人才合作。政府也應撥款設立創新及科技學院,集中培訓創科產業的人才。
主席,特區政府更應因時制宜,配合「一帶一路」建設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對專業服務的殷切需求,善用本港的國際經驗及網絡,制定配套政策措施,發展香港成為區域專業服務中心。其中一個務實可行的途徑,是積極落實《內地與港澳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下《服務貿易協議》的修訂協議,推動在大灣區先行先試。在2018年4月底,我聯同謝偉銓議員致函國家住建部,表達香港業界意見,建議進一步放寛港資建築及工程企業參與內地工程建設的限制,獲住建部積極正面的回覆,同意逐步放寬,並利用 CEPA 機制實現。其後兩地相關部門繼續協商,我也曾經參與香港工業貿易署與國家商務部在香港的會談。2019年11月,相關的CEPA《服務貿易協議》完成修訂並簽署,讓香港企業與專業界別,以更優惠的待遇開拓內地市場。修訂協議已經在2020年6月1日起實施。其後香港發展局宣布香港特區兩份名冊,包括建築顧問公司及工程顧問公司名冊,以及香港相關專業註冊管理局註冊的專業人士,通過備案方式就可以在大灣區內直接提供服務。另外橫琴和前海也接納香港的工程承建商及專業建築工程人士在當地開拓業務。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去年12月29日進一步發佈新措施,涵蓋香港建築工程企業和人士在大灣區內地城市開業執業的具體安排和細節,香港業界非常重視和歡迎。在已有的基礎之上,正如我向行政長官建議,特區政府設立專項基金,加強支援工程業界和其他專業界別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和創業。同時,特區政府要與大灣區相關政府部門和業界合作,加快推動兩地專業資格互認,並爭取讓港企獲得相關的政策和財政支持,以及鼓勵兩地企業聯合競投國家級和「一帶一路」跨國大型項目,為本港各類專業人才及中小企謀求更多的歷練和機遇。
主席,推動創科的另一個主題是智慧城市發展,在這方面,香港相對杭州等內地城市已經有所落後。我認為,特區政府應設立50億元智慧城市專項基金,加快落實已在上月10日公布的《香港智慧城市藍圖2.0》,完善網絡基建和推廣5G 普及應用,並配合大數據趨勢以及「居家工作」和「宅經濟」等社會需要。政府應吸取疫情期間的運作經驗,增撥資源優化工程流程處理,並以工程界等專業界別為試點,大力發展「無紙化」電子政務。同時,在規劃和落實新發展區時,應前瞻性地增添智慧及綠色的元素,預先規劃各種通訊、管網、智能家居、綠色建築等軟、硬基建設施,以及運用創新科技和大數據,就交通、醫療、環保和長者服務等方面作妥善規劃,致力在全港打造綠色低碳智慧社區。另外,應推動香港「智方便」一站式個人化數碼服務平台,與大灣區內相關個人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為港人在內地生活帶來便利。
至於扶助中小企,政府應推出升級版「中小企免息貸款計劃」,調高「百分百擔保安排」貸款額至800萬元,延長「預先批核還息不還本」期限。同時優化專為發展品牌、升級轉型及拓展行銷市場而設的「BUD專項基金」並調升資助上限等。
主席,正如我先前強調:「抗疫紓困不成功,重振經濟會落空」。行政長官在昨天1月19日給立法會議員的信件中強調「全力抗疫仍是特區政府目前的首要工作。」我認為,特區政府需有更大擔當,痛下決心,「外防輸入、內防擴散」。政府應果斷地擴大強制檢測的範圍,爭取廣大市民的支持和配合以達至「清零」的目標。同時,妥善安排疫苗的接種。聯盟又建議當局實行強制性、有追蹤性的「港康碼」,市民必須持有「港康碼」,才可進入商場、酒樓等公共處所,並與大灣區區內的「健康碼」互換,未來讓已接種疫苗人士無論抵港或離港均可豁免14日隔離,早日實現全面通關,才有可能真正落實施政報告提及的各項惠民措施,盡快重振經濟,改善民生。
主席,本人謹此陳辭,支持李慧琼議員作為內會主席動議的致謝議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