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主席:
本節的內容主要與民生相關,雖說民生無小事,但歸根結底,大多數市民最關心的,不外乎是四個字:「樂業安居」。
就業可以說是最大的民生問題。據統計處最新公布,在今年10月至12月期間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和就業不足率分別是6.6%和3.4%,個別行業的失業情況十分嚴重,其中建造業的失業率高達10.7%。如今,第四波疫情來勢洶洶,當局預計防疫抗疫措施在農曆新年前後有可能進一步收緊,更令各界擔心會出現企業倒閉潮及打工仔失業潮。
社會必須設法支援失業及就業不足的打工仔。政府應繼續帶頭增加短期及臨時職位,例如,開設支援抗疫的相關職位,可同時有助解決失業者增多及抗疫人手不足的問題。當局也應聯同不同業界推出更多的實習和培訓崗位。經民聯亦建議設立10億元「失業轉型支援基金」,協助失業者轉行、轉型或創業。此外,政府應認真考慮設立有時限的失業援助金,經民聯建議每月8,000元,以6個月為限,協助失業人士解決燃眉之急,由於屬有時限性質,相信不會造成長遠的財政負擔。
為了創造更多職位,我多番促請政府以基建帶動經濟復甦。我和工程業界都樂於見到,行政長官宣布預計今個立法年度申請的工程撥款高達1,800億元。我亦提出政府向財委會提交工務工程撥款申請時展開「同步招標」,加快工程上馬;以及把大型工程合約分為易於管理的規模,讓更多中小企業參與,務求共渡時艱。發展局局長今年1月6日回覆我的質詢時表示已逐步落實上述兩項安排,並且會上調中小型承建商工程合約的投標金額上限,以提升他們參與基本工程項目的機會。
代主席,關於讓市民安居,關乎落實土地及房屋供應。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中宣佈,當局已按《長遠房屋策略》的要求,全數覓得用於興建316,000個公營房屋單位的330公頃土地。但如果仔細審視,這些土地的供應主要來自東涌填海、古洞北╱粉嶺北和洪水橋╱厦村等新發展區的農地和棕地、可改劃作公營房屋的用地及棕地羣等,顯然,上述的土地供應有諸多潛在的不穩定因素,僅以棕地開發利用為例,就涉及設立一個具透明度的機制,以加快搬遷重置棕地作業或作出合理賠償等複雜問題。我認為,特區政府應運用創新思維配合長遠的土地及基建規劃,加快將適合於住宅用途的土地規劃用作興建私人住宅、公共及資助房屋。政府不應放棄研究改劃部分生態價值不高的郊野公園邊陲「綠化地帶」土地,用作興建房屋,因為預計僅百分之三的「綠化地帶」土地已可提供約27萬個單位。同時,當局應優化市區規劃,增加舊區重建的速度和力度。經民聯歡迎《施政報告》落實樓齡已超過50年的石硤尾大坑西邨重建計劃,同時亦敦促政府盡快啟動其他高齡屋邨重建,並進一步加強市區重建局作為市區重建的「促進者」角色。經民聯昨天下午舉行發佈會,提出「廿五萬公屋重建計劃」,分階段重建26條舊屋邨,如果能夠盡用地積比率,可提供多達360,000個單位,比原有的105,000單位增長255,000單位,增幅達242%;有助消化公屋輪候冊人龍;同時,如果以20年推行,每年可創造逾9,500個就業職位;可謂「多贏方案」。
代主席,本港的發展長期受到土地短缺問題的局限,在眾多土地供應選項中,「明日大嶼願景」規模最大、可提供的土地最多,而且已在社會醞釀討論多年。財委會終於在去年12月批出約5.5億元,以開展交椅洲人工島填海計劃的相關研究,經民聯希望該項目發展期可盡量縮短。
代主席,要將香港建設為宜居城市,就必須重視交通運輸基建。目前一些新發展區就存在交通配套落後的問題。為此,本人多番促請政府配合全港土地、房屋、經濟、人口等的規劃,進行全面的交通運輸策略性研究,並加快《跨越2030年的鐵路及主要幹道策略性研究》,以擴大整體交通網絡及基建配套的容量。我樂於見到特首積極回應,以探討鐵路及主要幹道基建布局。但我必須指出,當局在落實鐵路發展策略方面進度太慢了!《鐵路發展策略2014》文件提出發展7條新鐵路綫,包括東涌西延綫、北環綫及古洞站、洪水橋站、屯門南延綫、新東九龍綫、南港島綫(西段)、北港島綫,當時預計在2031年前完成,最早落成的屯門南延綫可在2022年通車。我多年來一直在本會內外向政府「追數」,可惜過了6年多,政府才在2020年對東涌延綫和屯門南延綫開綠燈。有好幾個新鐵路項目都是非做不可的,例如古洞北、粉嶺北的基建已開始,洪水橋新發展區前期工程撥款亦已獲財委會通過,但相關鐵路工程遲遲未拍板!當年文件建議北環綫(及古洞站)的落實時間是2018至2023年,以便適時為自 2023 年起遷入新界東北新發展區的新增人口提供服務,但據當局在上星期五1月15日鐵路事宜小組委員會披露,古洞站(即北環綫第一期)要2023年年底才開始施工,2027年才落成;至於北環綫第二期更離奇,竟要到2034年才完工,比當年的規劃足足延遲了11年之久!政府不能再繼續「議而不決、決而不行」,我促請當局盡快落實沙中綫調查委員會最終報告中的建議,成立專責部門處理和監督鐵路的規劃和建造,加快7個新鐵路項目有序落實。同時,當局應推進《跨越2030年的鐵路及主要幹道策略性研究》,包括重新考慮興建荃灣至屯門的鐵路,為進一步發展新界西部帶來新動力。
至於促進跨境交通基建「互聯互通」,當局從善如流,就港珠澳大橋與內地商討「大橋港車北上不設配額計劃」,以善用大橋的剩餘容量,鼓勵更多人自駕到內地和澳門。我敦促政府進一步優化口岸泊位、跨境保險等配套安排。我亦支持在新皇崗口岸採用「一地兩檢」,既可令到人流物流更加暢通,又可以釋放香港口岸區超過20公頃土地作其他用途。
代主席,在青年發展方面,政府推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和「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與經民聯早前倡議的「港青大灣區e 通道」不謀而合。我們希望這些計劃可以進一步優化並「加碼」。我亦建議當局設立10億元「青年專業發展基金」,為僱主提供僱員薪金津貼,幫助青年人進修及考取專業資格,有助業界保留人才和培育接班人。
代主席,當前最迫切的民生問題當然是防疫抗疫,雖然政府對全民檢測未能下決心,但近日就進一步擴大強制檢測,首次引入「核心區域」,不論區內大廈是否有確診都要強檢,對此我是支持的。另一方面,我亦特別注意到香港大學團隊研發出在生活污水中檢測新冠肺炎病毒的方法,政府已開始推行,環境局黃錦星局長亦有向公眾解說初步結果,顯示可以成功地以此找出大廈住戶群組中的隱性個案。不過,現時進行污水檢測的大廈數目甚低,只是九牛一毛。我建議政府投入資源,盡快擴大這計劃。至於近日引起公眾關注的「抗原快速檢測」亦是有助於及早找出患者,以此配合核酸檢測,進行「雙軌檢測」,是可行的方案。
最後,我重複我在第一節發言時講的16字來作總結:「抗疫為先,重振經濟,改善民生,信有明天!」
代主席,本人謹此陳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