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tion Speeches
就“支援失業及就業不足人士”議案發言稿

主席:

        首先感謝陳克勤議員動議原議案及幾位同事的修訂案,我相信,關於支援失業及就業不足人士,是本港社會各界、包括工商及專業界都十分關注的議題。

       正所謂「屋漏偏逢連夜雨」,本港自2019年年中開始,先後受反修例黑暴事件及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加上中美爆發貿易戰、海外市場不景氣等因素,可謂內憂外患,經濟持續下滑。據統計處3月16日最新公布數字,在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期間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和就業不足率分別是7.2%和4.0%。個別行業的失業情況更為嚴重,其中建造業的失業率高達11.4%,接近4萬個工友失業。儘管在第四波疫情開始之際,財委會曾緊急通過第四輪防疫抗疫基金的64億元撥款,但這筆撥款只屬杯水車薪。何況這類援助「不患寡而患不均」,部分行業雖然沒有受到第四波疫情下收緊限聚令措施的直接影響,但生意早已受疫情波及,有些從業者甚至已是長時間零收入,亟需幫助。無奈政府儲備只剩下約8千億元,還要為應付未來的各種挑戰預留彈藥,難免左支右絀。各界十分擔心,如果本港不能盡快控制疫情,將會出現更嚴重的企業倒閉潮及打工仔失業潮。因此,社會必須設法支援失業及就業不足的打工仔。

       首先,政府應帶頭增加短期及臨時職位。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在2020/21財政年度,政府透過「防疫抗疫基金」在公私營機構共設立約31,000個有時限職位。他建議再撥款66億元,創造約30,000個不超過12個月的有時限職位。我認為,儘管限於目前的財政狀況,政府不可能大幅度開設公務員恆常職位,但當局應配合社會所需,加快推動一些關乎民生的政府項目,以短期或合約方式,增加職位。例如,政府應積極開設支援抗疫的相關職位,可同時有助解決失業者增多及抗疫人手不足的問題。

        同時,政府應聯同業界推出更多的實習和培訓崗位,以協助在職者增強競爭力,並支援失業者轉型。僱員再培訓局自2015年起推行「先聘用、後培訓」計劃,涵蓋環境服務、交通及支援服務、建造、健康護理、酒店及旅遊等行業,但培訓名額和行業工種仍有擴大的空間。該局又受政府委託於2019年10月推出「特別・愛增值」再培訓計劃,協助失業或就業不足人士提升技能及自我增值,以期盡快重投職場。其後政府宣布增撥25億元並推出第二期優化計劃。特首在《施政報告》中宣布,今年1月推出第三期計劃,名額增加一倍至20,000名,對學員不設學歷限制,鼓勵他們參加跨行業培訓。《財政預算案》其後又公布,當局會於七月推出第四期計劃,為期半年至今年底,讓兩萬名學員受惠。為積極支持青年專業人士,政府去年6月在「防疫抗疫基金」下推出名為「對工程、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別的支援」的計劃,以鼓勵私人僱主聘用相關專業界別的畢業生和助理專業人士。環境局亦推出綠色就業計劃,值得優化和推廣。我曾多番促請政府設立「青年專業發展基金」,提供僱員薪金津貼,並資助青年專業人士的專業考試及培訓等,有助保留人才和培育接班人。

       此外,經民聯多次爭取成立有時限的「失業援助金」,向失業人士發放每月不少於8,000元的現金支援,為確實遇上經濟困難的失業人士提供直接資助。對於政府忽視這項訴求,聯盟表示失望。不過,對財爺推出百分百擔保、上限為80,000元的個人特惠貸款,稍為解決失業打工仔的燃眉之急,聯盟是支持的。

       儘管如此,上述措施充其量只能治標,稍為紓緩打工仔失業之苦。治標之法毫無疑問在於設法遏止疫情,盡快「清零」,恢復香港與兩岸三地以至海外的正常通關,重振經濟,激活各行各業。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市民有工開、搵到食是最重要的!

        主席,本人謹此陳辭,支持通過陳克勤議員動議的原議案及梁美芬議員、陸頌雄議員和邵家輝議員動議的修正議案。

使用條款 Terms of Use | 私隱政策 Privacy Policy
立法會盧偉國議員 博士 工程師 (工程界)
Legislative Council Ir Dr Hon Lo Wai Kwok (Functional Constituency -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