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
本人首先要表明經民聯支持由保安局李家超局長動議的有關推展皇崗口岸「一地兩檢」安排的後續工作的政府議案。事實上,本人以及聯盟多年來都促請政府推動跨境基建互聯互通,便利跨境人流和物流的暢通無阻。
皇崗口岸重建計劃是出於提升通關效率的需要。皇崗口岸當年是配合廣深高速公路建設新開設的口岸,自1991年8月8日起,客運和貨運全面開通使用。其後,貨檢通道和旅檢通道先後落實24小時通關,成為深港之間唯一一個實行24小時通關的大型陸路口岸。但經過三十年的使用,部分通關設施亟需升級改造。一個非常顯著的問題是,現時皇崗/落馬洲口岸的旅檢大樓並非直接相連,旅客或者須依靠接駁巴士往來兩個口岸,如果乘坐直通巴士,他們在港深兩邊口岸都需要先行落車辦理通關手續,然後再上車,相當費時失事。
主席,口岸設施應配合國家與香港的發展所需。根據國家在2019年2月公佈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大灣區建設的七個主要發展範疇,包括要加快區內城市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而提升陸路口岸的通關效能,無疑是促進香港與內地人流、物流高效便捷流動的重要措施。在國家推動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深港加強協作發展的前景下,來往香港與內地之間的人流會持續增長,皇崗口岸可望發展成為輻射大灣區的口岸和交通樞紐,因此對口岸的通關設施有更高的要求。
主席,據有關方面披露,新的皇崗口岸定位為「一地兩檢」純旅檢口岸,未來取消貨檢功能,預計將於2022年底建成。儘管2019冠狀病毒病肆虐以來,深港兩地的人流受到嚴重影響,但兩地政府在2020年仍先後啓用蓮塘╱香園圍口岸的貨檢設施及實施深圳灣口岸24小時貨檢通關,以逐步落實跨境貨運「東進東出、西進西出」的新佈局。至於在新皇崗口岸將實施的「一地兩檢」,也有先例可援,是參考了深圳灣口岸的模式。特區政府將會在新皇崗口岸大樓內設立港方口岸區,行使全面司法管轄權,以香港特區法律辦理清關、出入境及檢疫檢查等流程。深圳灣口岸在2007年7月1日香港回歸十周年之際開通運營,成為中國內地首次採用深港「一地兩檢」作業模式的口岸,這種模式既符合「一國兩制」的要求,多年來亦行之有效,為旅客提供很大的便利。
至於財務安排,深圳市政府原則上同意承擔整個皇崗口岸重建項目,即包括港方口岸區的設計及建設費用,特區政府將向深圳市政府每年支付1,000元人民幣象徵式租金,與高鐵西九龍站的財政安排相類似。特區政府只需要自行承擔港方口岸區基本工程以外的項目,例如各部門所需的設備和資訊系統等,將會適時按既定程序向立法會申請撥款。
主席,新皇崗口岸實施「一地兩檢」,並取消貨檢功能,更有一項額外的益處,就是可釋放相關周邊土地供發展,深圳市政府估計在深圳一方可釋放土地約50萬平方米,用於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方區域開發。至於香港方面,將可以釋放現時香港落馬洲管制站超過20公頃的用地。在此,本人促請發展局加快該幅土地的可行用途的研究和規劃,地盡其用,不要再被人批評,「對面飛躍發展,呢邊水靜河飛」。
主席,保安局局長今天提出這個議案,表明特區政府希望在正式展開口岸建築工程前,獲得立法會支持,讓當局可以按港深兩地政府既定的共識和原則,積極推展皇崗口岸重建計劃。這難免使本人想起當年落實廣深港高鐵西九龍站「一地兩檢」安排的波折。當年特區政府與內地機構就實施相關「一地兩檢」安排的框架內容取得共識,容許乘客一次過在西九龍站完成香港和內地的出入境通關程式。本會於2017年11月15日通過了當局提出的無約束力議案,支持特區政府依據「三步走」程序推展各項後續工作。特區政府隨後啟動「三步走」程序第一步,於11月18日與內地簽署《合作安排》。同年12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決定,批准及確認《合作安排》,確保「一地兩檢」安排符合《中國憲法》及《基本法》,完成第二步。《合作安排》訂明內地口岸區是為了滿足實際政策和操作的需要,即為高鐵乘客辦理內地通關手續的特殊目的而設立,有關限制既為乘搭廣深港高鐵往返內地的人士提供最大的便利,亦沒有減損香港特區一般居民依法享有的各項權利和自由。但到了最後一步,即2018年6月14日立法會就《廣深港高鐵(一地兩檢)條例草案》進行審議階段,有13位議員就《條例草案》提出75項修正案,當時大主席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後作出裁決,批准了其中24項。幸好該等修正案都不獲通過,否則勢必對西九龍站及廣深港高鐵香港段的有效運作造成不良影響。
廣深港高鐵儘管目前因疫情而暫時停運,但自其通車以來「一地兩檢」安排運作暢順,廣大乘客都感到很方便,此前反對派議員關於「一地兩檢」安排將「損害本港市民依法享有的各項權利和自由」的種種奇談怪論,例如說內地公安將會在西九龍拘捕香港市民的荒誕的謠言,不攻自破。如今,立法會恢復正常議事,相信議員同事都會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支持這項有關推展皇崗口岸「一地兩檢」安排的政府議案,並且會按同樣的精神,去處理日後相關的本地立法和撥款審批工作。
不過,特區政府除了按部就班繼續與內地部門商討推展皇崗口岸「一地兩檢」安排的後續工作,同時應該加緊與內地商討「後疫情時期」的通關安排。過去一年多,受局部封關及強制隔離檢疫措施等限制,粵港澳的人員交流及往來受到嚴重影響。本人和經民聯都多番敦促特區政府,在顧及疫情風險管理需要的大前提下,致力促使粵港澳盡快落實「健康碼」互認制度,重啟三地通關,便利跨境往來,逐步恢復各項經濟活動,並為業界參與「國內大循環市場」提供實質的支持。口岸設施的優化只是硬件,作為「軟件」配套,特區政府應該再進一步,積極爭取內地相關部門落實更多優惠政策,包括提升「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即「回鄉證」)的實際功能及應用範圍,並再增設24小時通關口岸,以方便港人在大灣區工作、學習和生活。
主席,本議案今日開步有4位局長、1位副局長到議事堂解說,我希望政府積極有為,擺脫「議而不決、議而不行」的污名。
主席,本人謹此陳辭,支持議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