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
陳茂波司長今年發表的《財政預算案》,提出不少紓民困、撐經濟的措施,也採納了經民聯早前提出的40多項建議,包括發放5,000元電子消費券、持續發行債券籌集資金、推動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在香港上市、資助舊樓宇維修渠管,以及繼續推動「綠色生活本地遊鼓勵計劃」等等。儘管如此,不少社會人士都反映,預算案整體而言取態仍然較為保守,紓困力度有所不足。
過去一年,本港先後經歷四波2019冠狀病毒病爆發,社會百業蕭條,經濟發展陷入泥沼。不少打工仔包括部分中產人士都面對收入減少甚至裁員,但今年度政府一些被俗稱為「派糖」的紓困措施,例如退稅、差餉寬減等都「減甜」,例如將個人薪俸稅和個人入息課稅的寬減由去年20,000元減至今年10,000元。政府忽視經民聯一直提倡設立「失業援助金」的訴求,聯盟表示失望。對推出百分百擔保、上限為80,000元的個人特惠貸款,稍為解決失業打工仔的燃眉之急,聯盟是支持的。對於政府不顧本港金融業界訴求,上調股票印花稅稅率,經民聯認為會影響業界發展,亦有損本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經民聯認為,在本港經濟環境處於「冰封」之際,政府應「未雨綢繆」,推出更多、更全面的逆周期措施幫助中小企及打工仔,幫助香港把握疫後復甦的機遇。而當局推出惠民措施之時,例如發放電子消費券,要真正做到與民方便,不應設立太多規限,當局應相信市民的智慧,並尊重他們的選擇,做到皆大歡喜。
主席,本人多番促請政府加大投資工務工程,以基建帶動經濟復甦。工程業界歡迎政府持續投資基建,基本工程開支未來幾年每年將超過1,000億元,建造業的工務及私營的工程總值預計將增至每年約3,000億元,合共創造超過30萬個就業機會。目前,建造業經歷連番衝擊之後,失業率持續處於11%水平,令人憂慮。本人曾多番促請當局盡快檢視和整理現有的大、中、小型工務工程清單,按輕重緩急訂立落實次序,審時度勢有序推出,同時應適度分拆工程項目,讓大、中、小企業有較公平的參與機會。在本立法年度,本會通過了政府提升授權上限的建議,將工程項目授權上限從3千萬元增加至5千萬元,金額較低的項目就不需要再走相關事務委員會、工務小組、財委會的三步曲程序。而在立法會回復正常議事狀態下,財委會的撥款審議也會較為順利,可望為工務工程的有序推出創造良好條件,是業界所樂見。此外,經民聯歡迎政府採納建議,繼續積極推動「組裝合成」建築法和工務工程數碼化。我們促請當局增撥資源優化工程流程處理,並以工程界等專業界別為試點加速推行電子政務。
在推動創科方面,預算案提出分兩年向「創新及科技基金」注資95億元、全力推動港深及創新科技園發展,以及繼續推動科學園擴建和興建數碼港第五期等,是值得支持的。經民聯建議政府透過庫房以外的融資方式,提供誘因吸納私人資金參與落馬洲創新及科技園區建設,同時加快推動兩地專業資格互認。此外,應設立50億元智慧城市專項基金,以加快落實去年12月公布的《香港智慧城市藍圖2.0》內的一系列措施,將香港升級為世界級的智慧城市。
在就業和專業服務發展方面,我們樂見政府將增加短期及臨時職位「加碼」,撥款66億元創造30,000個有時限職位,以緩解因應疫情持續而惡化的失業問題。至於專業服務發展方面,聯盟促請政府重新考慮我們的建議,設立專項基金,以協助青年專業發展,並加強支援工程業界和其他專業界別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商機。
另外,鑒於疫情期間所暴露的老舊樓宇渠管失修問題,經民聯一直向政府爭取,加強本港老舊樓宇污水系統的維修工作,包括資助有需要的業主進行維修。我們歡迎政府從善如流,預留十億元,資助超過三千幢老舊樓宇業主進行渠管維修或提升工程。同時,政府應加大投放資源,全面加強樓宇污水檢測,包括將檢測技術從大學轉移至政府實驗室以至私人實驗室進行,擴闊高危地區的污水檢測。
主席,從宏觀角度而言,香港要提振經濟,必須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國家在今年三月已公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當中第三十一章第三節專門提到「積極穩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主要內容包括:加強粵港澳產學研協同發展,完善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和深港河套、粵澳橫琴科技創新極點「兩廊兩點」架構體系,推進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便利創新要素跨境流動。加快城際鐵路建設,統籌港口和機場功能佈局,優化航運和航空資源配置。擴大內地與港澳專業資格互認範圍,深入推進重點領域規則銜接、機制對接。便利港澳青年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就學就業創業等。我認為,這是為粵港澳9+2城市的協作發展確立了方向和目標。現在的問題是,特區政府如何相應配合,包括增加投放資源,並聯同本港工商及專業界,與內地有關各方積極協商,以達致優勢互補,取得協作發展的最大效益。
主席,香港正處於相當艱難的時刻,外圍經濟環境充滿各種不確定性,本地疫情亦時有反覆,各行各業以及不同階層都飽受衝擊。儘管司長再次提出千億元赤字的預算案,繼續推出逆周期措施,但既要有效紓解民困,又要為提振經濟籌謀,該如何尋求適當的平衡?無論對預算案箇中細節有何批評,都不應忽視最重要的信息:港人應同心協力,發揮一貫的拼搏精神,重振經濟,創造財富。
隨著新冠肺炎疫苗接種計劃展開,經民聯十分希望特區政府早日向中央政府爭取到讓已接種疫苗的市民可以免檢疫通關,恢復粵港澳三地經濟往來,進而推動恢復香港與國際的經貿人流往來,為本地疲弱經濟注入活水,經濟民生才談得上復甦,才是真正的治本之道。「百業待興 亟待紓困 未雨綢繆 戰勝疫境」,相信是廣大市民對這份預算案的合理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