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
【(1)堅守一國之本 發揮兩制之利】
首先感謝李慧琼議員作為內會主席就「2022年施政報告」動議致謝議案。
主席,行政長官李家超在10月19日發表上任後第一份《施政報告》,回應了社會各界多年來的一些重要訴求,包括採納了經民聯向他提出的建議中的大約80項,並就不同政策範疇訂立「關鍵績效指標」。經民聯認為,這份《施政報告》「前瞻務實 關顧為民」,為香港踏入「由治及興」新時代,開啟了一個充滿希望的新篇章。
主席,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紀疫情持續接近三年,地緣局勢日趨緊張,通脹持續飆升,全球政治及經濟環境充滿極大的不確定性。但香港背靠祖國,享用獨特的「確定性」優勢,就是香港堅定不移的基石「一國兩制」。10月22日,中共二十大勝利閉幕,隨即選舉產生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為國家未來發展掌舵領航。二十大報告對中國現代化建設和民族復興事業進行戰略謀劃,對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作出全面部署。二十大報告指出,「一國兩制」是港澳回歸後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的最佳制度安排,必須長期堅持。強調要落實中央全面管治權,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支持香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破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同時支持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好發揮作用。二十大報告體現了中央堅定支持「一國兩制」偉大事業,關愛香港同胞的福祉,是「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的堅定保障和強大動力,進一步為香港未來發展堅定信心,指明路向,為香港由治及興、促進香港長期繁榮穩定提供龐大的新機遇。經民聯核心成員在11月7日舉辦了座談會,就如何將二十大精神融匯到各自的實際工作領域展開熱烈討論。我們認為,有了中央堅定支持,在特區政府帶領下,社會各界應深入學習和領會二十大精神,把握好香港的定位和功能,聚焦經濟發展,致力改善民生,更主動掌握國家發展方向,發揮香港所長,貢獻國家所需,讓「一國兩制」實踐行穩致遠,並為國家的現代化建設和民族復興作出新的貢獻。
主席,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上,發表「七一重要講話」,強調未來5年是香港開創新局面、實現新飛躍的關鍵期,並提出4點希望,包括著力提高治理水平、不斷增強發展動能、切實排解民生憂難、共同維護和諧穩定,對於特區政府如何恰當處理發展與民生、破解深層次矛盾之間的關係,有很大的指導作用。
特首李家超在《施政報告》中針對當下市民關心的各種議題,提出了全面、務實而有策略性的建議,正面回應了習近平總書記的期望和要求,藍圖已經繪就,未來應致力建立「以結果為目標」的團隊文化,一方面通過「前廳交流會」等平台,不斷促進行政與立法機關的良性互動,另一方面強化公務員的獎優罰劣制度,共同提升管治能力,務求做到議而有決、決而有行,讓市民切實享受到施政成果。特區政府也應居安思危,進一步健全香港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本人亦再度促請特區政府設立跨部門的「城市安全督導委員會」,針對反恐、防治傳染病、保障食水及食物安全、維持治安、加強資訊科技基建和網絡安全,以至推廣職業安全與健康等議題,制定具前瞻性的安全城市發展政策,鞏固香港作為國際安全城市的聲譽。
【(2)不斷增強發展動能】
主席,香港在國家「十四五」規劃、大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倡議等國家戰略中佔有重要地位,面對國家發展的大好形勢,特首李家超在《施政報告》中表示將成立「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督導組」,由行政長官擔任組長,三位司長任副組長,就香港對接國家「十四五」規劃和大灣區建設制訂策略方案,積極推進發展協作,這也是我一直倡議的,當然大力支持。我認為,當局也應委任專家學者和工商專業界的代表作為成員,務求以新思維和新視野,制定整體策略。同時,根據具體需要,包括配合落實前海方案、對接南沙方案、促進深港河套區發展、建設深港口岸經濟帶等事宜,在督導組轄下設置不同的專班小組,做到既有大方向的謀劃,亦有聚焦務實的推動,助力兩地對口協調和統籌合作。
這份《施政報告》十分積極進取,既推動建設「北部都會區」,又成立「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和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等,設法吸引重點企業和頂尖人才來港,這些無疑都是增強本港發展動能、創造更多機遇和就業的必要舉措。
特首對於推動創科發展也展示了很大的決心,推出一系列措施,包括設立100億元「產學研+1計劃」、300億元「共同投資基金」、成立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等。我期望政府增加配對投資成分,吸引更多私營資本參與投資,加大向青年和專才發展初創企業的資金投入,同時,當局應研究推出優化版「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為本地吸納更多資金和人才。
特首亦強調要建設智慧政府,目標是兩年後政府服務全面電子化,以及3年內全面採用「智方便」提供一站式數碼服務,實現政府服務「一網通辦」,工商專業界對此是支持和歡迎的。但正如本人多番慨嘆「E到用時方恨少」,香港在數碼經濟和電子政務方面的發展,遠遠未能滿足本港各行各業的需要。特區政府應通過立法,促進政府部門之間的數據互通,並設立中央個人檔案管理,建立城市電子大腦,推動建立多功能電子政府服務平台,以及就所有政府和法定機構服務納入「智方便」平台,制定清晰時間表。同時,應加快與內地和澳門研究,其身份認證系統與「智方便」的合作,包括落實電子證書互認機制、推廣跨境電子商貿、便利登入各類網上服務、進行網上交易及作出具法律效力的數碼簽署等,達至政務「跨境通辦」,方便港人在大灣區工作、學習和生活。
【(3)切實排解民生憂難】
主席,特首強調,解決「住」的問題,是本屆政府施政的重中之重。我們樂見特區政府接納建議,從多方面增加土地供應,除了設立專責的督導委員會和諮詢委員會統籌整個北部都會區發展,全速造地建屋,提高住宅和商業用地地積比,並通過新一輪「綠化地帶」研究和《農業優先區顧問研究》釋放可發展土地。我曾多番呼籲當局完善整體規劃,加快拆牆鬆綁,歡迎政府精簡法定和行政程序,加快審批建築圖則,大幅壓縮造地時間。同時,政府亦接納意見,推出「簡約公屋」,並把未來5年公營房屋總供應量較上一個五年期大幅增加五成,目標4年內將輪候時間降至四年半,對居住在劏房等不適切居所的公屋申請者帶來曙光。我認為,當局也應推動大規模的老舊公共屋邨重建計劃,盡用地積比建屋,並利用邨內空地先興建一、二幢房屋,以原區安置模式推進重建,加快進度。
政府也採納經民聯建議,實行「基建先行,創造容量」的方針,積極擴展新界及跨境鐵路和道路網絡,包括第四條過海隧道、港深西部跨境鐵路、中鐵線、將軍澳線南延線、北都公路、沙田繞道等大型項目,不但為工程及建造界提供大量就業機會,更進一步完善本地交通網絡,加強兩地基建互聯互通,推動香港經濟發展。因應未來多項大型工程上馬,我促請特區政府抓緊時間,加快落實各項基建項目,盡快完善交通規劃,增強香港發展動能。交椅洲人工島填海工程將於2025年上馬,經民聯建議政府考慮發債集資,為重大基建作出妥善財務安排。工程業界希望政府做好工程規劃,持續有序推進基建工程,避免業界重複陷入「一時餓死,一時做死」的惡性循環,以及加強人力資源的預測和規劃,加強工程和建造業人力培訓。
主席,在11月上旬,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不受風雨影響,如期順利舉行,是香港接連經歷了2019年反修例黑暴風波和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後,首次再度舉辦高規格的實體國際會議,可以稱為「香港重返舞台峰會」,向全世界展示,香港不但重新與國際接軌,仍深具社會活力和發展動力,既彰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也為香港疫後復常經濟復甦注入強心針。展望未來,特區政府必須有效管控疫情,盡快推動社會復常,促進與國際和內地恢復正常通關。同時把握契機,提速提效,加快「搶企業、搶人才」,不斷為香港發展注入新動能,將《施政報告》的各項政策措施盡快落到實處,為市民帶來實實在在的福祉。
主席,本人謹此陳辭,支持李慧琼議員動議的致謝議案。